周波
[摘要]為解決“三農”問題,我國探索形成了以資產租賃、村企合作、資源開發、社會資助、服務供給等多種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形態,實現了鄉村經濟快速發展。新時代為更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必須客觀看待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面臨的問題,找到突破路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新型集體經濟;現實瓶頸;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1.32[文獻標識碼]A
1 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現實瓶頸
1.1 村級負債嚴重,集體經濟薄弱
據統計,在全國61.3萬個行政村中,50%沒有村級集體經濟,21%收入不足5萬元,9%的收入在5~10萬元,只有2.6%的村收入超過100萬元;某百強縣集體經濟收入雖整體向上向好,但仍有27.3%的“空白村”,96%的村級負債,而且負債100萬以上的村占比76%。負債主要用于公共基礎建設投入,而村級實體經濟、集體經濟、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領域則比重偏少。
1.2 外部依賴性強,收入渠道單一
就全國來看,大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于多余辦公場所、集鎮門面、村級林場、水庫和機動田地等集體資產的承包、出租收入,渠道十分單一。有的富裕村雖發展較好,經濟實力較強,但發展多依賴項目支持、上級援助、資產租賃等,缺乏優良的經營性資產,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市場競爭能力弱,抗市場能力較差。特別是貧困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困難,主要依賴上級財政支持,自我發展能力不足。
1.3 管理意識不強,資產增值困難
大多數村集體只重投資不重管理,村級集體固定資產折損補償責任不明確,承包租賃方只管使用不顧維護,村集體只關心收益不計成本、不關心折損、不進行折舊費提取,導致集體固定資產使用價值年限過短,前期積累曇花一現,集體資產流失嚴重。雖實施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但村一級所有的山林、耕地、園地、水面等資源普遍存在界址不清、產權不明的情況,資源不能變資產,也難于變股金,不利于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1.4 組織保障不優,發展瓶頸凸顯
一是基礎較差。部分村主要負責人理論水平不高、能力層次不齊、創新意識不強、帶富能力不足,籌措發展集體經濟的啟動資金難,發展集體經濟的好項目、好路子難選準。二是思想保守。存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合時宜、擔心搞砸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對村級致富作用不大等錯誤思想和認識。三是辦法不多。部分村發展集體經濟組織就是集體辦企業,發展方式粗放,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穩,缺少對市場經濟發展新形勢的研判,因循守舊、故步自封,集體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難以為繼。
1.5 經營粗獷粗放,利益共享不足
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形成了“村級+合作社+基地”“村級+基地”“村級+農戶+基地+合作社”等諸多模式,但粗放經營現象嚴重,在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科學運營等方面與市場經濟要求相差甚遠,導致集體經濟發展不夠,集體收益較少,村民的紅利收入、基礎設施供給、村級福利等方面利益共享不足。囿于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工資因素、用工有限等原因,專業合作社僅能為部分村民提供部分就業崗位。
2 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對策建議
2.1 實施規劃引領,明確村級發展思路
一要明確村級發展思路。按照“定一個好規劃,找一條好路子,富一方群眾,活一方經濟”發展思路和“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因村制宜,發揮優勢,不斷拓寬發展領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二要培植特色優勢產業。充分依托各村自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人文特色等,積極開發、培育特色產業,深入挖掘村級資產的綜合價值。三要控制化解村級債務。積極探索控制村級債務增長的有效辦法和化解村級債務的有效途徑,分門別類整頓歷史遺留的債權債務,推動負債村和經濟薄弱村消赤減債,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動力和信心。增強政府和各級部門對村級發展的業務指導、政策支持、項目扶持等,探索將各級政府對企業的財政投入作為村級股份的實現形式,為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2.2 拓寬發展路徑,推動多元創新發展
一是發展資源經濟,探索盤活集體資產增進集體收益的經營形式。對集體原有閑置廠房、學校等公共設施和場所,采取重組置換租賃、參股經營、聯合開發等方式提高資產利用率;對新建、新修的農村水利工程設施、農村安全飲水設施其他公共服務設施設備集體經營、承包、租賃等市場運作方式增加集體收入。二是發展產業經濟,探索多形態的集體經濟合作模式。依托特色產業,充分整合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優勢,發展“村級+”合作模式,提高集體收益。三是發展混合經濟,探索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通過產業相融、產權同享、鄉村治理、創新發展,延伸現有集體經濟項目的產業鏈和開發新的多元發展的產業鏈,激活各類發展要素,深度挖掘集體項目的附加值。
2.3 加強資產管理,促進資本保值增值
一是加強固定資產管理。注重加強價值形態的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在出售變現或承包租賃的同時建立集體固定資產折舊制度,提取折舊費,以保持固定資產的原價值形態,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二是推進確權頒證工作。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村級集體資產、資源頒發產權證,暢通融資渠道,促進資產資源變資本。三是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以及抵押、繼承權的基礎上,加快構建農村綜合性產權流轉交易體系,推進農村集體要素資源參與市場化、社會化配置。
2.4 強化組織保障,提高經濟發展能力
一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造就明白人。選優配強“兩委”班子,加強理論培訓,解放思想,提振發展信心和決心,提高發展水平和能力。二是搭建優質服務平臺,扶持引路人。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和當地鄉賢、寓外人士的作用,力爭引進一個能人,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個經濟薄弱村轉化。三是建立增壓賦責機制,塑造實干人。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辦法,激勵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上來。
2.5 實施統一經營,釋放更多發展紅利
一是資產流轉入社。以集體三資為主體,吸納土地、果園等資產多形式流轉入社,統一組織、統一規劃、統一耕種、統一收儲、統一銷購,提高農民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促進就地就業。組建產業工人隊伍,吸收本村富余勞動力,動員外出務工農民工返鄉就地就業,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與動力。三是優化分配機制。探索建立“4321”集體收益分配機制,即40%收益按股分紅、30%收益投資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20%作為集體經濟發展基金、10%作為村級福利基金,使村民最大程度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馮道杰,程恩富.從“塘約經驗”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內生實施路徑[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