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垂霞

摘要 目的:針對健康體格檢查0-3歲缺鐵性貧血患兒分析健康教育對缺鐵性貧血患兒的干預治療效果。方法:收治0-3歲缺鐵性貧血患兒679例,進行喂養與藥物指導,輕度貧血的患兒進行飲食健康教育,中度貧血的進行補充鐵劑的指導與健康教育。結果:3個月后復查血紅蛋白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結論:健康教育對提高缺鐵性貧血患兒的治愈率有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 健康教育;缺鐵性貧血;家庭檔案
資料與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0-3歲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679例,男356例,女323例。血常規檢測,按診斷標準分為輕度貧血611例,中重度貧血68例。
貧血診斷標準:兒童貧血的標準可參考血常規檢查報告中血紅蛋白數值,10 d-3個月Hb< 100 g/1;3- 60個月Hb< 110 g/L;中重度貧血的診斷標準Hb< 90 g/L。血常規:血紅蛋白量的減少比紅細胞數的減少更為顯著,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方法:通過與患兒家屬的交談,口頭指導、電視錄像播放、問卷、黑板報、院外電話咨詢及發放自制的小冊子,家屬與家屬之間相互交流等方式進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①從女性懷孕期間就做好健康教育:聯合婦女保健人員共同工作,在孕期做相關的健康教育工作,如果發現血紅蛋白<100 g/L,可以考慮用鐵劑來治療。②建立兒童家庭檔案:新生兒出生7d后到新生兒家中進行產后訪視,對出生時的情況、是否母乳喂養、睡眠、大小便、預防接種等情況記錄在冊,建立新的健康檔案,叮囑家長根據檔案上的提示時間,在嬰幼兒6-8個月、18個月、30個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主要通過觀察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計數來判斷有無貧血的問題。③提倡母乳喂養的健康教育:由于母乳中鐵的吸收率是比較高的,所以建議在寶寶出生以后就要母乳喂養,而且建議最少喂養4個月,評價喂養現狀,根據評估結果,護士可以講解母乳喂養與人工喂養相比所具有的優點。指導喂養方法,母乳不足時,正確指導如何保持母乳充足和使用代乳品,專家建議最好是母乳喂養堅持到1.5 -2歲,哺乳期4-6個月前能利用從母體內來的鐵質造血。④飲食健康教育:當血紅蛋白100 - 110 g/L時可以通過飲食治療,4-6個月后即出現鐵質的不足,所以3-4個月時就應注意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4個月添加稀食時,應增加含鐵及蛋白質豐富的食品,包括蛋黃、菜泥、豆制代乳粉、肝泥、肉泥、魚肉等。同時可服用維生素C或添加水果泥,以增加鐵的吸收。如蛋黃中含鐵質較豐富,即應注意添加,小孩應養成不挑食、不厭食的良好飲食習慣。⑤服用鐵劑的健康教育:護士對家長進行口服藥物的健康教育,血紅蛋白<100 g/L時口服鐵制劑來治療,計算一般1 -2 mg/(kg·次),2~3次/d。服藥最好在兩餐之間,既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又利于吸收。應避免與大量牛奶同時服用,因牛奶含磷較高,可影響鐵的吸收,維生素C可使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使其易于溶解,將維生素C 60 mg加入米飯中,可使鐵的吸收增加3倍,故于服用鐵劑的同時,最好服用維生素C,若于服鐵劑前4h服用維生素C,則無此種作用,服鐵劑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現黑色,停藥后恢復正常,這個時候應該向家長說明一下具體的原因,鐵劑治療有效的患兒,于服藥后3-4d網織紅細胞上升,1周后可見血紅蛋白逐漸上升,如果服藥3-4周沒有效果的話,應該查找一下具體的原因,鐵劑治療一般須繼續應用至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達到正常水平后至少6-8周。因缺鐵性貧血,不只血紅蛋白減少,儲存鐵也全部用完,由于小兒不斷生長發育,血容量不斷擴充,而飲食中不能滿足鐵的需要,治療目的不應只糾正缺鐵性貧血,而是儲藏足夠的鐵,以備后用。
結果
通過飲食和藥物治療的健康教育,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材料,上門指導,患兒家屬對社區護理工作質量及社區護士的服務態度滿意率由開展前的88.7%上升到97.8%。通過對679例缺鐵性貧血患兒及家屬實施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患兒的血紅蛋白達標率可達到95.6%。MCV、MCH、MCHC均比干預前升高,而且充分體現了健康教育工作在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地位,見表1。
討論
缺鐵性貧血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貧血,我國<2歲小兒的發病率10% - 48.3%。其發生的根本病因是體內鐵缺乏,致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發生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出生后6個月內的嬰兒有足量的母乳喂養,一般不會發生缺鐵性貧血,要預防嬰幼兒缺鐵性貧血,必須選擇富含鐵的食物,同時還要考慮到鐵的吸收和利用問題,如服硫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維生素C,可促進鐵的吸收。通過護士的健康教育及上述途徑,使多數患兒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提升血紅蛋白計數,從而達到較好的治療和依從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7.
[2]王盈盈,蔡麗如,陳麗娜.泉州市6個月-7歲兒童缺鐵性貧血流行病學調查.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2(3):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