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君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面臨著新的形勢和要求,培養學生故事思維有助于學生想象力、創新力、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低年級小學生學習特征與身心發展規律相吻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本文淺談了如何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故事思維,以期為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改革創新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關鍵詞】故事思維;低年級語文教學;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目前,統編版教材的研讀與開發在國內小語屆進行得如火如荼,各地紛紛推出課例展示研究成果。這對于小語屆來說是一件盛事,我們看到了許多新鮮的、貼合學生實際的、高效的教學設計。相對于以往對“文本內容”的過度咀嚼,現在“語言實踐”成了現在小語教學尤為關注的培養點。
一、發現問題
在一節市級一年級的公開課上,老師順利地完成了該課的拼音教學后還特別設計了一個語言實踐環節——“誰能看著這幅圖說一個故事?”孩子們很積極,第一個孩子說:“一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在玩游戲。有兩個叔叔在下棋。一個阿姨在洗碗。”老師肯定了這個孩子的分析,提示大家留意圖中還有什么。第二個孩子說:“兩個小朋友在玩游戲。兩個叔叔在下象棋。一個阿姨在水龍頭旁邊洗碗。小雞在找吃的。小狗很高興地跑來跑去。”老師表揚了這個孩子還留心觀察了小動物……
如果這是“看圖說話”,那么孩子們能完整地說出這些句子,教學目標也算實現了。但這是“看圖講故事”,孩子們說的是故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故事,至少包含了時間、地點、角色、事件這幾個關鍵元素。角色相互關聯,事件呈現發展,這才構成了故事。故事是有著內部邏輯結構的文體。上述課例中的這位老師未吃透“講故事”的語用目標是什么,所以僅僅停留在了形式呈現上。
如果低年級的語言實踐沒有給學生搭建基本的語言思維結構,那么當學生到了中高年級,他們的語言表達及習作必然會出現許多問題。所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小學低年段學生最喜歡的形式——“故事”,是培養故事思維提高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
二、何謂“故事思維”
目前,已有人類社會研究學者指出——在未來,講故事將會成為一個人的核心能力。可見,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多么重要。而培養一個人講故事的能力,首先該培養他的故事思維能力。
“故事思維,是運用故事的元素進行思考和設計,以求解決某種問題,達到特定處事效果的一種思維。”對于低年級的兒童來說,故事思維就是把不同的角色及其行為聯系到一起去構思一個事件。如果說“看圖說話”是一幅幅獨立的小圖,那么“看圖講故事”就是把多幅小圖拼在一起組成一幅內容相互關聯的大圖的過程。
三、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故事思維能力”
學以致用——是語文培養的根本目的。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言之有物”,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言之有序”的語言思維能力。小學一、二年級的統編版教材運用了大量的精美配圖,這是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認知特點的。課本上的圖畫運用了豐富的顏色,描繪出美麗的環境與可愛的角色,圖畫本身就在“講故事”,即便是年齡較小的學齡兒童依然能輕松讀懂,因為人類的大腦是通過“故事”作為橋梁來理解、思考的。當學生嘗試看圖講故事時,他必定是觀察了圖畫的構成元素,感受到元素的性質,并在把元素間的關聯理清的基礎上適當補充了個人所喜愛的想象,讓內容更完整、合理,最后運用自身積累的語言把他所想的說出來。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活動中,他的觀察力、感受力、想象力以及語言運用能力都得到了發展,所以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故事思維能力”是語文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小學低年級兒童“故事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提高讀圖能力——培育故事思維的幼苗
1.營造故事氛圍,培育故事種子
《a o e》一課有一幅橫跨兩版的大圖,畫上有一個小女孩在湖邊歌唱,一只公雞在鳴叫,還有一只鵝閉著眼在湖面上。如果讓學生“看圖說話”,那么學生說出來的都僅僅是圖畫的局部,那并不符合圖畫的表達意圖。老師可以給這樣一個開頭“麗麗唱歌可好聽了。有一天,她來到小湖邊唱歌……”并接著問: “誰能接著說?”學生聽到了這樣的故事開頭,思維自然就會主動構建,他們會積極在圖畫中找聯系,并把內容合理地接上,形成故事。
2.激發思考興趣,培養聯想習慣
識字單元的第3課《口耳目》,第一版是一幅大圖,圖畫上有三個小朋友,有花,有蝴蝶。他們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存在于一個故事里頭的。從人物行為看,一個小女孩在指著花朵說著什么,另一個小女孩笑著,小男孩朝兩個女孩跑去,顯然是被吸引過來了。那么到底小女孩發現了什么呢?這樣的問題是開放性的,孩子們可以根據圖畫內容進行合理想象。這種猜測游戲能讓低年級兒童的好奇心得到滿足,聯想能力得到提升,學生輕輕松松地就能編出許多個故事來。故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故事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寶貴途徑。只要是合理的聯想,老師都當予以及時的肯定,進一步促成學生故事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發展想象力——給故事思維搭好腳手架
1.變出故事
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的第2課《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兒歌,給兒童介紹了數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已理解的內容搭建故事。如果老師起了這么個故事的開頭:“今天是個好日子,陽光暖烘烘地照著大地。原野上是誰在喊著:‘我準備好了!我準備好了!哦,原來是……”學生自然能運用課內外掌握的植物傳播種子的不同方式搭建出一個個故事。老師在指導時可以引導學生賦予角色語言,增強故事性。這樣,兒歌就變成故事了,這對培養兒童根據角色進行特寫的故事思維就往上一個臺階生長了。
2.改編故事
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的第1課《小蝌蚪找媽媽》,課后有一道給圖畫排序并講故事的練習題。老師可以在達成這個題目要求的基礎上嘗試讓學生改編故事,讓學生在小蝌蚪出現不同身體變化的時候去找別的具有相應共同特征的“媽媽”。這樣的合理的改編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又能充分調動學生日常的知識積累,而且還特別好玩。學生在游戲中就不知不覺地發展出別樣的故事思維,對情節安排有了自己的主張和依據。
3.續編故事
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的第12課《坐井觀天》,在達成本課的課內教學目標后,老師還可以示范提出“后來呢?”一類的疑問,問問孩子們:“青蛙為什么不跳出井去看一看呢?”“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在學生充分討論后,老師再給出故事續編的過渡語“那咱們給這故事加個續集吧——小鳥飛走后,青蛙想了很久,它實在很想知道天是不是有小鳥說的那么大,于是……”這個時候,學生的心里肯定有自己的故事版本,讓他們把故事說出來或者寫下來都將成就其故事思維的發展。
五、結語
故事思維,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是寫作的基石。有意識地從低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故事思維,能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發展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并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相信培養學生的故事思維必定會成為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張曉薇.淺談“故事味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1).
[2]張茜.小學語文故事教法的妙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8(10).
[3]張慧春.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淺談[J].讀與寫,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