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紅
【摘要】“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學生經過課程的學習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也即核心素養應成為學科教學的目標與核心。在此背景下的以高度抽象和理性為標識的高中數學亦應以其凝練的、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等六大素養培育為中心,進行方向明確、施之有序且有效的課堂教學。而對其的滲透方式便亦隨之成為高中數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高中數學 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142-02
在既已規定的高中數學六大學科素養模塊中,數學抽象、邏輯推理與數學建模三者憑借其對數學課程內容的高度適用性與對其余素養的囊括性,成為教師課堂教學應當著重依憑與抓取的目標綱領。基于此的學科教學則應在深入認知其特性與本質的前提下,分別通過對形象事物和符號的依托、對推理能力的鍛煉與知識間聯系的梳理、對學科生活本質的回歸的方式,達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切實貫徹和落實,以及學生學科能力的真正提升。
1.抽象思維的打造——依托形象與符號表達
數學符號是數學學科的語言形式,其內在原理脫離實際物象所表現出的單調性與抽象性便成為學科內容的主要呈現方式,亦為數學學習的一大核心難點。針對此,其對應的核心素養內容中指出:“在數學抽象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中,積累從具體到抽象的活動經驗,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命題、方法和體系”,即對此素養的培育應回歸、依托抽象結果背后的形象事物,契合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規律,再通過蘊含對應數學含義的數學符號來對抽象的數學原理和思維進行表達。
例如:在《指數函數》一節的教學中,為幫助同學們理解“y=ax(a>1)”情況下的指數函數伴隨x取值的遞增,其表現出的快速甚而瘋狂的翻倍增長性,我給同學們講了這樣一個“象棋麥粒”的故事:古印度一國王與一智者下棋,國王向智者許諾:“如若你贏了,我將答應你的任何要求”,智者有心治國王的傲慢態度,則在贏棋后提出:“陛下只需派人用麥粒填滿棋盤上的所有空格。第一格2粒,第二格4粒,第三格8粒……以后每格都是前面一格麥粒數的兩倍”,國王不以為意,立馬派手下去辦,但幾天后,手下驚報:“印度幾十年的麥子加起來都不夠”。這極大地引發了同學們的好奇與疑惑,因為幾乎所有同學原本都秉持和國王一樣的想法。基于此,我便引導同學們通過排列諸如2、4、8、16、32……的方式,總結得出象棋格數與麥粒數之間的關系:y=ax(a=2、4、6……,x=1、2、3…64),并利用函數圖的方式對此種函數關系進行了形象化的表示。如此,生動的故事情境推動數學抽象思維的生成,而此思維又通過包括數字、圖像等在內的數學符號得到了轉化釋放,此“形象”途徑無疑為幫助同學們感知、理解抽象的最好方式。
2.邏輯能力的提升——嚴謹推理與知識通脈
數學核心素養對“邏輯推理”做了這樣的價值定位:它是得到數學結論、建構數學體系的重要方式,是數學嚴謹性的基本保證,是人們在數學活動中進行交流的基本思維品質。也即邏輯推理是數學學科本身的基本要素與數學思維的基本標識。而對其的滲透與培育,應體現于對論證與推理過程的呈現與對數學知識間聯系與知識框架的搭建,以達到對數學現象與原理等的“前因后果”式的全面、完整的掌握與了解。
例如:在《集合》一節“集合的基本運算”部分的講解中,我先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呈現了“并集”的Venn圖,并告訴同學們其用數學符號表示為:A∪B,之后讓同學們根據前面學過的集合知識,表示A∪B的元素集合。在同學們發表見解后,我依據Venn圖明確:并集是所有屬于集合A或屬于集合B的元素組成的集合,所以A∪B集合中的元素,或屬于A,或屬于B,即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元素都可以在集合A∪B中找到,所以集合A∪B中的元素x∈A,或者x∈B,寫作A∪B={x|x∈A,或x∈B}。如此,同學們對并集的含義及其具體的表示法則的理解則皆有了清晰的邏輯和思路。除此之外,在學習完此節對應的《集合與函數概念》整章的知識之后,我還引導同學們對整章知識間的前后聯系做了梳理與整合,如:函數基礎:集合→函數定義和表示→函數基本性質。如此由基礎到深入的邏輯排列便對函數要素與結構進行了全面的概括整合。
3.建模意識的達成——生活回歸與能力升華
學科核心素養中對“數學建模”的闡述為:對現實問題進行數學抽象,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用數學知識與方法構建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數學應用的重要形式。即此為從數學學科本質對生活問題的解決出發,綜合調動數學原理、符號與思維邏輯進行系列數學化操作的過程,亦為對學生數學能力和思維真正提升的環節。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入生活實例,以培育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數學核心素養是在現代社會發展需求與人的發展需求下提出的科學概念與決策,因而其應成為高中數學課堂的指導綱領與圍繞中心。
參考文獻:
[1]趙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教學[J].教育現代化,2017(46):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