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圣偉 倪偉 王秀爽 全仁哲
【摘要】動物學實驗課程是生物類本專科生一年級或二年級的必修課程。隨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理念的變化,動物學實驗課程有必要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本文主要從混合式教學方式角度,對動物學實驗課程的改革進行探討,為提高動物學實驗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提供新途徑。
【關鍵詞】動物學實驗 混合式教學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石河子大學混合式教學改革專項項目(BL2017016,BL201701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166-01
動物學是研究動物的身體形態、器官特征、細胞結構、生理生態、行為、進化以及與人類相關的各類生命活動的一門科學。該課程是農業類院校和師范類高校生物專業、農學專業、畜牧獸醫專業、食品專業的專業基礎課[1]。動物學課程既有理論課程,也有實驗課程。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發展,動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已經很難適應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要求。在實驗教學方法上,如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和課外自主學習。根據實驗教學內容特點,如何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手段、教學工具提高教學效果。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生物類高新技術人才,進行動物學實驗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混合式教學的課前教學
(1)課前明確動物學實驗課程教學目標。上課前,根據教學大綱,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籌劃學習方式,模擬學生學習過程,預期學生問題,做好課前備課。
(2)準備課堂教學的必備資料。包括文字、模型、道具、視頻等資料,將準備的各種教學資料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上,以供上課使用。其中教學視頻的制作一定要制作精美,知識點突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效果[2]。
2.混合式教學課中教學
(1)探究式學習活動
由教師針對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利用教材、網絡資源、文獻資料等設計解決方案,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和實驗探究,從而獲得問題的答案和新知識。探究式學習中學生占主導地位,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大大提高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3]。例如:第一,學習模式動物蚯蚓時,不僅要觀察切片,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蚯蚓的再生能力。第二,學習魚綱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驗證魚鰾功能。自己設計實驗,探究魚血液循環系統的結構特點,撰寫實驗結論。
(2)團隊式學習活動
根據動物學課程內容建立團隊學習項目,利用混合式教學的手段和方法特點,讓學生自己組合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為一項目團隊,學習小組根據課程任務撰寫項目書,包括研究目的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術路線和預期成果等。項目實施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在課堂環境中進行項目實施,小組每個成員都要參與項目實施,同組成員方便溝通和交流,并隨時檢查自己思路是否正確, 獲取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學生自行撰寫項目論文,總結實驗設計優缺點,形成研究報告[4]。
3.混合式教學課后教學
課后教學主要是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課程學習效果可以由課外專家、任課教師、同年級學生及學生本人共同完成評價。對于任課教師,課后應該做好總結分析,總結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課后要積極完成作業。手寫作業是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必須按時完成,同時作業的質量可以判斷教學效果。作業可以是線上、線下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布置。教師根據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后提交的作業、交流互動、學習收獲等進行考核[5]。自主實驗可以采用PPT答辯的方式考核,由課外專家、任課教師、同年級學生一起參與,進行專家點評、任課老師提問等方式進行評比和得分。
總之,混合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已經在全國高校逐漸開展。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對高校教師提出新的要求,也對學校的硬件有特殊要求。相信在動物學實驗課程中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進而提高動物學實驗教學效果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立世,李時,吳慧.高等農業院校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建議[J].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7(06):128-130.
[2]王瓊,馬媛萍.多元智能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活動多元化研究[J].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14(12):82-85.
[3]齊慧敏,許曉平.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法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 2012(23):69-70.
[4]徐麗芳,張春穎,于文惠. 提高農業高職院校文科生學習化學課程積極性的探索[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 (5):49-50.
[5]梁嘉. 基于慕課的高校混合式教學實施策略[J].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8(2):61-65.
作者簡介:
胡圣偉(1983年10月-),漢族,男,博士,山東泰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動物基因功能研究;從事動物學相關教學和科研工作。
倪偉(1981年2月-),漢族,女,博士,河北承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病毒致病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