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蓮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課堂教學模式隨之發生變化。農村初中也應時代要求,運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評價方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其中的一些農村初中利用小班化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本文通過對小班化分組教學實踐后的分析,探究這種模式的利與弊。
【關鍵詞】農村教育 初中英語 小班化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101-02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每年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工子女隨之增加,導致農村中小學生源數量逐年下降。因此,農村初中學校面臨整合資源、利用小班化,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教師有更多精力輔導邊緣生,提高教學質量,推動農村英語教學整體水平的提升等一系列問題。
一、實行小班化分組教學,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助力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需要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為重要,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和國家的發展。為了支持農村學校的課改,國家為這些學校提供了大量的多媒體教學設施,有了網絡資源的支持,課改變得接地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變得更有實際意義。在多媒體教學設施支持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堂檢測、課后小結等方式,變得快速高效、生動有趣。學生們視野開闊后自發的求知欲望,自主的互助學習習慣無形中逐漸形成,大量學生提高了聽課質量,大大降低了教師的授課壓力。
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應該利用鄉土教材內容盡量調整課堂中的氛圍,創設學生可以積極參與的學習情景,調動起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在英語的課堂中,都有話可說、敢于說,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比如教學Welcome to China!這一話題時,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提前認識自己的家鄉,在組內介紹他們的家鄉、喜歡的鄉村。課堂上所有學生都充滿激情地表達,比如有的學生就介紹了家門口的輞川鯉魚島、崇武古城,泉州少林寺等等。有的學生還分享了自己的大城市旅游見聞。在這一節課,教師只需在上課的前幾分鐘提供一些正確的表達,重點先教會每組的優秀生。接下來的課堂就是學生們的:同學們盡情地互動對話;教師負責課堂的組織教學,走進小組提供幫助,在課堂最后的幾分鐘對學生進行過關檢測,并且當場對檢測成績不好的學生進行面對面的點評,保證中下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
二、實行小班化分組教學,提高課堂各種層次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性
英語教師要利用好小班的優勢與特點,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群體效應,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可行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話題,把所學的表達運用在實踐中,增加自信和成就感。比如教學Whose cap is it?時,指導學習組長們提前分配任務,安排組員復習自己學習用品的英文名稱,小組活動時先拿實物說英語單詞,然后進行情景對話練習。先進行組內對話:一人主講其余回答。然后各小組間進行考評。這種對話形式的練習,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保證每一個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英語學習能力。比如,下面是一個小組內的五個學生進行的組內對話:
A: Whose ruler is it?
B: It is not my ruler.
C: What color is it?
A: It is gray. Is it yours?
C: Oh, my ruler is white. It is not mine.
D: E has a gray ruler, I think it is hers.
A: Hello E, is this your ruler?
E: Yes, it is my ruler. Thank you.
這些需要學生掌握的句型,通過情景對話的形式來掌握,這樣比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要有趣的多,更能讓學生接受英語知識。英語教師在小班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的模式,不僅可以讓教師走下講臺,把課堂還給學生,更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們能夠有學習英語的成就感,自主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互動性就不斷的提高。
三、實行小班化分組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幫助
現代的學生基本素養指標包括溝通交流、團隊合作、國際視野、信息素養、創新與創造力、社會參與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核心素養成為教改的支點,是新課標的來源,也是確保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農村小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符合育人導向的變化:更加注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突出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所有學生能夠在小班教學中得到均等的教育:基礎扎實的同學能夠在幫助同伴的過程學到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學習基礎薄弱的同學,通過擔任紀律委員等職務理解別人的不容易;感受同學的幫助,自覺做自我管理,不會自暴自棄。
要達到這些目標,小組的組建很重要。這是教師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教師有時代的緊迫感能主動學習,制定出落地的計劃,爭取滿足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發展與能力提高。
把全班學生分成八個小組,每組五人左右且都有不同水平梯度。每一個學生在小組中都有機會表現自己。每一個小組都有紀律組長、學習組長等,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官做,都學會理解別人的難處。教師在安排預習任務的時候只需叫來八位學習組長,指導這些同學如何做。學習組長督促小組同伴們進行溝通與練習。這樣下來課堂教學的小組活動部分任務明確,每個學生能主動去學。在教學I have a small nose.這一話題時,需要學生掌握身體部位的英文表達,還要掌握句型“I have…She/he has…”,讓各個小組先進行組內討論,互幫互助的掌握這一課的內容。這個話題讓學生之間相互督促、提醒,能有效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課后任務的檢查,教師只需要重點抽查學困生,比如抽查八個小組中的C1同學的任務完成情況,并對這八位學生做及時的輔導。讓八位檢查組長進行組間互查,這八位同學在做檢查的過程中也會得到鍛煉。中等生積極參與小組活動,得到教師表揚,感受到對小組的貢獻,個人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樣的一個教與學的過程,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有悟。
四、對可能導致的后進生等問題進行及時的調控
身體因素,性格差異,學習習慣和方法等都會導致一些同學在小組學習中不知不覺地落下,從興奮參與到只當聽眾;任務的延遲完成,完成質量下降等等情況會在一個階段出現。教師要及時地發現苗頭,經常找這些同學談心,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抓兩頭、促中間”,盡量讓學困生的成績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不離班級平均分太遠。以便初三總復習,能通過努力,再次實現提高成績的愿望。
綜上所述,農村初中英語教師要在小班化教學的過程中整合資源,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多方面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為每一位學生學習能力與終身發展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提升自身素養,才能讓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實現師生在新課堂模式下的共同進步,教與學的共長。這樣才不浪費關心教育的研究者的辛苦付出。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慧.《小班化教學模式下初中英語后進生的成因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何嫻.《小班化教學背景下初中英語課前預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4]邵立斌.《農村初中小班化英語教學中開展幫扶學習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3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