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近幾年全國Ⅰ卷文綜歷史試題,很明顯高考的指揮棒已經落在了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上,學生歷史學習的目標是具備學科核心素養,形成歷史學科思維品質和能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家國情懷”在新高中課程標準中被作為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價值觀,在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一、 引言
《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家國情懷的內涵闡釋為:“是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同時也明確規定,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具有家國情懷,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作為基礎的人文課程,歷史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顯得尤為重要。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不僅以經典文獻、制度、經濟等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以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著。這些文化積累已深深地融化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內化為人們的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歷史學習,讓學生真正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將有助于提升民族責任感和民族自信心,不斷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基于此,本文就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以《百家爭鳴》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點滴看法。
二、 在教學導入設計中突顯傳統文化魅力,彰顯濃厚的家國情懷
在課堂導入環節中,首先展示世界各地的有代表性的孔子學院圖,讓學生了解目前世界各地已有548所孔子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影響世界進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為人類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則寫入《走向全球倫理宣言》,由此導入直接彰顯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魅力,增強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學生對祖國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家國情懷自然體現。
三、 以史料為依托,在史料的分析解讀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家國情懷
現在的歷史教學呈現方式主要是史料教學,在對史料的分析解讀過程中可以借助優秀的思想文化進行“家國情懷”培養目標的落實。比如:在講述孔子“仁”的思想主張時,可以展示史料,子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讓學生對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在綜合歸納分析中讓學生認識到孔子以“仁”為核心的人文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之一,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把人看做萬物之靈,而且尊崇、高揚人的獨立人格和主體自覺的價值和意義,對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圣人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將人與道、天、地相等,體現了以仁為核心的人文主義精神,同時還進一步強調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仁、義、禮、智、信”養成了我們重視人際之間的親密關系、尊老、愛幼、敬賢的傳統民族美德,其間也蘊含了強烈的家國意識。又如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無不充滿著一股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同時還有“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突顯了我國傳統文化孕育出的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進取精神,家國情懷盡在對史料的解讀中一一呈現。
四、 在問題設計中突出對傳統文化意義的思考,增強家國情懷意識
如在講述孔子作《春秋》的背景時,設計問題:孔子厄而作《春秋》,體現了他的什么精神?讓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中深刻體會圣人的精神品質,無疑對培養學生的恒心、毅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個性、健全的人格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對諸子百家思想的分析,引導學生思考: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有何意義?通過提問,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在今天依然大放光彩,從而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家國意識。
五、 在試題解讀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體現家國情懷
如可以在《百家爭鳴》課堂練習中使用2018年全國Ⅰ卷文綜歷史第24題,本題通過《墨子》一書記載的自然科學和機械制造等方面的成就,從科技創新方面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顯地體現了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的立意。在對試題的解讀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的輝煌文明成果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我們昂首屹立于世界的資本,從而使學生對我們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家國情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都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的需要,更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中學生完美人格的養成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六、 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流傳數千年,成為璀璨的文化瑰寶,以其獨特的魅力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令全世界向往,弘揚傳統文化是我們歷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當代中學生是未來中國夢的創造者,是我們祖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承擔者,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根植于傳統文化之中,都是以傳統文化為前提的,因此在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深入挖掘我國的傳統文化素材,讓學生在感知傳統文化人文內涵的同時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
作者簡介:
陳玉華,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龍海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