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文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自感》教學設計的改進。
【關鍵詞】《自感》 教學設計 改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188-02
一、教材中的問題
1.自感通電演示實驗
實驗現象:燈A1總比燈A2滯后一段時間才亮。
實驗說明:
2.自感斷電演示實驗
實驗現象:燈A閃亮一下,在緩慢熄滅。
實驗說明:當電路斷開時,通過線圈的電流要減少,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可知,線圈中要產生一個感應電動勢,且感應電動勢的方向與減少的電流方向相同。由于電源支路已處于斷開狀態,所以這個逐漸減小的強電流要反向通過燈A,故燈泡要閃亮一下。
3.問題
①教材中的實驗不能定量顯示電流的大小,僅僅通過燈泡的明暗來判斷電流的大小,理論上可行。但暫態時間太短,效果不明顯。
②本實驗致命傷在于電流的方向不明確。通過楞次定律的學習,來解釋演示實驗,更像是驗證性實驗,失去了探究的意義。
③本實驗的操作需要教師把電源、電阻、線圈自感系數、燈泡功率配比好。特別是斷電實驗容易把燈泡損壞或者現象不明顯。
二、傳統實驗
1.通電演示
電路電源接入10V直流電,燈泡更改成發光二極管。二極管具有單向導電性,可以讓學生了解電流的方向。在接通瞬間,與線圈相聯的二極管會慢慢亮起來。對比與變阻器相聯的二極管,現象明顯。
2.斷電演示
電路在4V直流狀態下接通,二極管由于單向導電性,不亮(不接通)。當斷開瞬間,由于自感,二極管會閃一下,再慢慢熄滅。
3.問題
①傳統實驗器材對教材實驗進行了改進,燈泡換成發光二極管。使得對電流方向的探究更加明確了。但是,通過小燈泡的亮暗變化來描述電流瞬時變化,暫態時間太短,達不到預期的實驗目的。即使燈泡顯示漸變現象,也只是粗略地表征電路中電流的變化情況。
②特別是在斷開演示時,學生會產生兩個誤區:
a.學生對二極管閃亮印象深刻,會認為線圈中自感電動勢產生與原來電流的方向相同的電流。因此,電路中實際電流是二者之和,電流會變大。
b.自感電動勢不會超過原電路的電動勢。
三、運用DIS實驗進行探究
1.DIS實驗優勢
①傳感器、數據采集器、實驗軟件包、計算機構成新型實驗系統。
②成功克服傳統物理儀器的諸多弊端。有力的支持了信息技術和物理教學的全面整合。
③自感實驗現象的暫態特征突出,對觀察和分析手段的要求很高。
2.自感實驗設計的改進
①按照實驗裝置圖連接電路(上圖),將毫安電流傳感器和電壓傳感器接入數據采集器,然后將采集器與計算機連接。
②打開實驗軟件,分別對毫安電流傳感器和電壓傳感器進行短接校準。
③實驗時間選擇10s,采集時間間隔1.25ms。通過K1閉合、斷開,采集數據。
④實驗結果
K1閉合時,電感中的電流逐漸增大到最大值,電阻兩端的電壓立即增大到最大值。K1斷開時,電感中的電流減小到0,電阻兩端的電壓瞬間達到反向最大值,然后逐漸減小到0。
⑤自感的數據分析研究
a.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可知:E∞
b.實驗表明,磁場的強弱正比于電流的強弱。也就是說:E∞L
c.Ι-t圖像可以看出,在整個變化過程中,電流的方向沒有變化。但是,ΔΙ/Δt(電流的變化率)在閉合和斷開瞬間都是減小的,最終為0。學生可以通過Ι-t圖像的斜率k得到。可見,E自在減小,最終也為0,不再“阻礙”。在U-t圖像中,學生可以發現,在開關斷開瞬間,Uab<0。(討論:電流的方向沒有發生變化,而Uab由正→負的原因)
d.I自≤I原,而學生認為燈泡閃一下,自感電流增大了,這是錯誤的認識。通過Ι-t圖像可以看出。在有些電路中,流過燈泡的電流的確增大了,但不一定是I自增大。以右圖為例,S閉合,如果IA≤IL(RA≥RL),當斷開S,那么燈泡A就會閃亮一下再緩慢熄滅。反之,則緩慢熄滅。
e.E自≤E原?首先U-t圖像中,U不是E自,是ab端的電壓。U的大小不表征自感電動勢的大小。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E自=I自R,當R足夠大,E自可以大于E原。其次,根據E=L得,當自感系數L足夠大,自感電動勢可以很大。日光燈的工作原理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