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馳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重心向移動端轉移,在線教育正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一時期的在線高等教育呈現出大眾化和分眾化兩種分化趨勢。一方面,學習人數增多,在線高等教育迅速普及,來自名校名師的優質教學資源可以供給更多的學習者,大眾學習內容高度趨同。另一方面,根據每個學習者既有水平和個性定制學習計劃的新模式也流行開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鍵詞】在線教育 高等教育 移動互聯網 教育創新
【項目來源】本文系2016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校級課題“互聯網+時代的教學技術創新與方法應用”結題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235-01
截止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其中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為98.6%[1],這意味著互聯網的重心正在向移動端轉移。4G網絡的普及使得在線教育用戶擺脫了對Wi-Fi的依賴,學習的時間地點更加自由。據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教育工作委員會統計,2017年我國在線教育的用戶已達1.44億人,其中,移動端用戶占1.20億[2]。同時,由于移動終端設備的使用比個人電腦更為私人,使得在線教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展現出了新的特性。經過了初期的野蠻生長,在線教育已經成為了一個相對穩定、成熟的行業,其中高等學歷和職業教育的市場規模占比高達80%[3]。觀察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在線高等教育,會發現它同時呈現大眾化和分眾化兩種分化趨勢。
一、大眾化趨勢
大眾化趨勢不僅體現為學習人數的增加,也體現為學習內容的趨同。無論是中國大學MOOC還是可汗學院上的高等教育課程,學習者最多的大部分是名校名師課堂錄播,而且多為人文類課程。
初學者在對所學領域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往往優先選擇一流高校或明星專家提供的課程。這些課程在累積了大量人氣以后,聲名遠播,或成為熱門課程出現在學習平臺的黃金位置,又變成后來者的首選。在線高等教育學習者中又有不少不以學歷證書為目的的學習者,他們大多選擇學習門檻低、專業要求不高的文學、歷史類。以上兩個原因使得這些課程變成了百萬點擊的熱門課程,而沒有知名背景的教師的課程通常無人問津。
名校名師課堂錄播雖然能解決傳統教育優質資源供不應求的問題,但也存在著交互性不足的缺陷,容易使學習者陷入淺層次學習,繼而喪失學習動力。據統計,MOOC學習者的學習完成率不到3%。[4]直播課程恰好彌補了錄播課程交互性不足的弱點。直播課程保留了錄播課程“一對無限多”的優點,“彈幕”和評論還提供了學習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可能性,模擬課堂教學的環境,有利于加強學習的“粘性”[5]。
二、分眾化趨勢
與此同時,在線高等教育也表現出分眾化的趨勢。傳統的學校學習是由教師按一定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學生通過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目標。現在,一套“學生基于自己的人生規劃提出個人的學習目標,老師從已有的教學資源中挑選學習內容,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的全新學習模式正在成為流行。在這種模式下,老師的工作不再是直接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接觸知識,組織教學活動。老師既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能力和已有知識范圍制定教學計劃,又要根據學生的日程安排、性格愛好來安排教學進度和方式。
多年積累的海量教學資料庫讓每個人都擁有“私人訂制”的教學大綱和進度成為了可能。人工智能技術為個性學習帶來了便利,使得每個人都能擁有“私人教師”的夢想得以實現。繼人工智能技術被用于拍照搜題、批改試卷后,不少在線學習平臺嘗試著讓人工智能來測試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并按其制定學習方案。還有些機構大膽地使用人工智能授課。移動端在線高等教育平臺擁有比電腦端更多的權限,比如可以記錄學習者的地理位置、作息時間、好友情況,甚至面部表情。這些學習大數據幫助人工智能篩選并推薦給每個學習者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最適合自己的課程。由于學習試錯成本高昂,學習者面對創新模式態度謹慎,完全由人工智能授課的課程目前接受度不高,主流的教學模式是人工智能老師+真人老師合作的雙師課堂。有的由真人老師直播授課,人工智能匹配推薦課程并布置批改作業,有的由人工智能授課,真人老師互動答疑。
在線高等教育行業雖然初步成熟,但其發展還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比如學歷認證問題。因為缺乏一套完善的在線學習的監管和認可機制,我國現有的學歷認證仍以傳統的學校教育為主。雖然已有不少學校將網絡課程融入了傳統課堂教學,但是如何實現線上課程和線下課程的互通,打造全面在線的人才培養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制度保障[6]。想要如Coursera一樣推出和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合開的碩士學位課程項目尚有許多制度和法律問題未解決,不過可以以和企業合作開發職業技能證書課程為開端。Udacity的納米學位(Nano Degree)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02):13.
[2]人民網. 《2017-2018中國互聯網教育發展趨勢報告》發布[EB/OL].2017-11-24.
[3]艾瑞咨詢. 淘金時代結束:2018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研究報告[EB/OL].2019-02.
[4]張韻.“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學習方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50-57.
[5]劉佳.“直播+教育”:“互聯網+”學習的新形式與價值探究[J].遠程教育雜志志,2017(01):52-59.
[6]潘懋元,陳斌.“互聯網+教育”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J].重慶高教研究,2017(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