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雙來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母語的啟蒙課程,為凸顯其在基礎教育課程中“基礎中的基礎”這一特殊地位,為適應核心素養時代的新理念、新目標、新要求,根據“修訂課標”精神和部編本小語教材所體現的新理念、新特點,其教學改革創新的基本策略和目標追求,可著力放在抓住“五個教學關鍵”、培育“五種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語課改;教學創新
2016年教育部頒布施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已進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新時代。同時,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小學語文學科逐步使用“部編本語文新教材”,這為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有效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條件。
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是啟蒙性、基礎性、生長性教育,而母語是民族之根、國家之魂、素質之基、創新之源,小學語文是母語啟蒙課程,是“基礎中的基礎”,既是深度課改的“重中之重”,又是培育學生終身受用語文核心素養(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較強的語用能力、一定的文化底蘊、真切的母語情結、文明的言談舉止等)的“奠基工程”。
一、激趣為先,快樂第一,習慣為重,以培育學生的樂學熱情
教育部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把“樂學”列為“學會學習”核心素養的首個基本要點,并對其主要表現進行了這樣的描述:“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修訂課標”不僅把“興趣、快樂、習慣”等個體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化行為視作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條件,而且還把它確定為語文教學必須實現的首要目標任務。比如,“修訂課標”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等寫進了“課程的基本理念”;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等,寫進了“課程總目標”。在“學段目標”中更加明確、具體,比如,第一學段中就確立了“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對寫話有興趣”“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等目標;還在第二學段的“口語交際”中增加了“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等目標。其他幾個“學段目標”也是如此,始終都把“興趣、快樂、習慣”等放在培養目標的首位。由此可見,“樂學”是推進深度課改、培育核心素養時代,比過去的“學會、會學”所追求的學科教學目標更高,它擊中了中小學長期存在的以“收獲分數但犧牲快樂而造成學生厭學”的弊端。
二、創新教法,改進學法,學中悟學,以培育學生的善學能力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但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科教法和學法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實質是單一的分數和升學率),不注重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更不注重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增強自學能力、形成善學素養,嚴重忽視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來學習的”這一核心問題。事實上,不少學生往往通過被動接受、簡單重復、機械記憶等方式得到的高分,掩蓋了他們在學習方式、創新能力、核心素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缺陷。雖然無論用哪種教法和學法使學生學會,單純從試卷(分數、升學率)上看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但由于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不一樣,往往導致了真正意義上的收獲大不一樣,特別是對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善學能力、增強核心素養的影響是極不一樣的。這正如澳大利亞教育家比格斯所說:“即使學生面臨的教學環境都一樣,由于學習過程中的不同學習方式,學習結果也會有所不同;雖然有各種因素影響學生學習的結果,但主要因素還是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記得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而良好的工作方法是以良好的學習方法作基礎的。”笛卡爾也說過:“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像瞎子一樣盲目摸索。”
上述“理念、目標、要求、平臺”,實質就是在啟示、引領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在培育學生樂學熱情的同時,還要注重探索培育學生“善學能力”的策略。以閱讀教學為例,一是要堅持以“讀”為“法”,變“問懂”為“讀懂”,就是把“讀”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途徑,促進閱讀教學由“內容分析型”向“語言學習型”轉變,同時,在“教讀”中教師也要少講、少問,而要善于指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思考、感悟和探究、解答、悟法;二是要堅持積極滲透“學法”,變“教過”為“教會”,就是說,一堂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要教過多少課文內容、語文知識,而在于學生究竟在學(讀)中領悟掌握了什么學習方法,并指導學生將之遷移到平時的閱讀學習之中;三是既要堅持在平時的閱讀(學習)中引領學生悟出學習方法,還要注意發揮“閱讀(學習)策略單元”的作用,對平時悟出的閱讀方法進行遷移運用、總結提升,逐步內化成終身受用的“善學能力”。
總之,要像教學研究專家蔣金鏞教授所說的那樣:“聰明的教師以學定教、為學而教,讓學生明白教的法子就是學的法子。教為學服務,為學生會學而教,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參考文獻】
[1]王之亮.學生核心素養談[J].甘肅教育,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