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翠芳
[摘要]本文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微電影”的教學價值為出發點,進一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應用微電影實踐教學的現狀,提出在微電影教學實踐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和實踐探索。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課;微電影;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7-007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3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微電影實踐教學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經常出現的組織問題、學生需求差異化問題、效果評價問題、形式化問題等,在教師指導下,以“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為主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內在知識理論轉化成外在實踐能力,從而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微電影”的教學價值
“微電影”是指長度最長為20分鐘,最短不少于30秒的視頻,視頻內容形態多樣,借助于視頻播放或中斷攝影錄像采集的短視頻頻總稱。具有快、精、短的特點,教學實踐與微電影模式相互滲透,有效地將教學實踐內容通過聲音、圖像、視頻等立體元素展現出來,對學生視覺和聽覺產生雙重刺激,實現教學的興趣性。
(一)深入貫徹思想政治教學的知行統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實踐通過基礎知識內容,幫助大學生切實轉化成自身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高校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統一,缺乏個體參與,局限于封閉教學往往難以達到目標。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采用微電影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拍攝和后期制作微電影過程中,利用演員身份隱藏主體人格,積極調動大學生思想政治課課堂參與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升教學實踐效果,實現知行合一教學目標。
(二)符合大學生認知心理
大學生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自身性格和素質的提升,并且與社會實踐能力息息相關。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是一把雙刃劍,注重理論知識教學,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學生很難通過教學環節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這種教學環境下,不利于構建完整的教學知識體系,同時也阻礙了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將微電影教學模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微電影實踐教學模式,為大學生充分表現和認知自己提供了一個科學平臺,讓大學生通過不同表現形式和技術手法表達內在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偠灾咝K枷胝卫碚撜n中應用微電影實踐教學,凸顯出思想政治課特有的話語形式,充分展現和抓住了大學生心理訴求,對于提高課堂參與度和學生注意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有機結合課內外教學實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圍包括課外教學和課內教學兩個場所,二者相互補充,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其一,課內教育是主渠道,在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方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不注重學生認知心理的培養,導致教學目標不具體。應用微電影實踐教學正是解決了這個缺陷,微電影教學模式更加符合大學生心理需求和認知特點,將思想政治課內外教學有機統一起來。其二,課內外相互轉化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大學生拍攝微電影,擴展教學內容的同時,課堂教學深度和廣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明顯提高了思想政治教學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微電影”的應用現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微電影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i認識到新型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和影響。但是,全面普及且深入、系統的應用發展微電影仍需一段時間。一是微電影教學法是一種新興教學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微電影實踐教學法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不同高校應用水平不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應用微電影教學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擴展出一系列活動,提高了教學效果,大學生能普遍接受。但是,有些高校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沒有真正將教育教學落到實處,而不僅僅停留在形式上。二是需要全面提高大學生實踐探究能力和教師主導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應該堅持教師的引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調整好課堂中的兩個主體地位,將傳統“說教”授課模式轉變成自主學習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在理論教學實踐中,需要同時注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思想正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應用微電影教學方法,分步進行微電影主題設計、相關資料查閱、視頻處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實踐探索能力。現階段,仍有教師不明確課堂教學主體定位,沒有充分把握學生自主性,再加上缺乏對大學生的正確引導,總體來說,大學生實踐探究能力和教師課堂主導能力均有待提高。
根據相關報道證明,微電影實踐教學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踐中,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交流也明顯在增多。與此同時,微電影也發展成為校園宣傳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其便捷性、形象性和親民性顯著特征,逐漸發展理論課教學實踐方法。一些學者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應用微電影實踐教學進行相關學術研究。相關學者認為,一是微電影實踐教學不應該局限于心理輔導、主題班會和“兩課”等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應該擴大其應用范圍,全面提高微電影的應用范圍。二是要充分發揮微電影的應用價值,通過微電影形式充分傳達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精神,提高大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三、“微電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實踐探索
(一)明確微電影主旨和主題
高校應用微電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要真正體現出微電影的實踐育人價值,必須明確普通電影和微電影的內容和主題。在正式應用微電影實踐教學前,召開思政教師會議是非常必要的,從當前社會熱點和教學難點,確定幾個微電影主題。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靈魂,確定主題的原則是“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如果背離了這個主題原則,微電影教學實踐的應用也就失去了教學方向,甚至會出現娛樂化或惡搞傾向。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應用微電影實踐教學,要同時明確主旨、主題和應用目的,也就是體驗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實踐觀,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責任感。
(二)動員學生并展開相關培訓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應用微電影教學實踐,大學生對于這個教學實踐方式具有新鮮感,這本身已經吸引了大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想要讓學生在微電影實踐操作中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實現育人的教學目標,需要對相關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定的技術培訓和理論指導。首先,聘請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其中涉及微電影理論知識、操作工具、主題呈現和影視后期剪輯技術等。其次,教師在掌握微電影基本知識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微電影指導,讓學生重點理解微電影與理論實踐教學之間不是無法逾越的溝壑,而是通過微電影實踐教學形式感悟社會、體驗社會,對社會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從實踐教學中提高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最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可以通過組織一定形式的評選評獎環節激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微電影實踐教學。
(三)確定主題、組員分配修改
為順利實施微電影實踐教學法,還需要進行選題、分組環節。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選題范圍,例如:內容類為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等不同維度的問題;制作類為名作改編、人物專訪、青春勵志、公益宣傳、歷史故事等。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專業特長、身邊人和身邊事選取感興趣的主題背景。微電影制作一般要求4-6個人共同完成電影制作過程,避免在制作過程中出現“搭便車”問題,從而影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在微電影教學實踐中,給學生預留一定時間確定小組和選題,并通過投票選擇一個組長負責統籌,所有小組成員都要參與微電影工作思路、選題、選組環節中,并且針對前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先設計。在完成前期工作后,小組代表或全體組員展示微電影,其他小組對其展示結果進行點評,提出改進建議,最終由教師進行總結。完成這些任務后,教師帶領大家進入到調查、角色分工和拍攝環節,在此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要及時和指導教師溝通。微電影拍攝完成后,交由指導教師,再通過修改、復審后,便可進行下一環節。
(四)鑒賞和推廣
微電影鑒賞環節是指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視頻作品,要求每小組必須提交一份微電影,小組的每一個成員同時提交一份實踐總結,內容包括自己在微電影實踐教學中擔任什么角色,完成了什么任務,有哪些收獲等;組長提供小組制作期間的記錄、視頻或照片等。教師在統一收集小組作業后,對其進行等級評價。微電影推廣是指通過一定的評獎推選出優秀作品和優秀團隊,分享經驗,為下一次微電影實踐教學做好經驗積累。推廣過程中,教師選送其所帶學生的若干個優秀作品,由高校思想政治專業教師和微電影優秀制作人擔任評委,并評選出等級獎項和優秀指導教師。同時將獲獎電影上傳到學校官網,或者利用在日常思想政治理論微電影教學實踐中,將其納入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進而提升理論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強烈的親切感和獲得感。
結語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應用微電影教學實踐是一種教學方法的創新,歷經幾年的探索發展,經過實踐教學的推廣證實,微電影教學法得到了高等院校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微電影教學法推廣使用時間較短,仍需要繼續發現、總結和改進問題。
參考文獻:
[1]王琴.“微電影”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J].電影評介,2017(12):101-103.
[2]沙占華,柴素芳.微電影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創新形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9):130-132.
[3]王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新模式——微電影的探索[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8,38(2):57-61.
[4]呂麗莉.大學生“微電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24-26.
[5]王向明,張廷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的理論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