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蘭好
【摘要】文化是一種人文概念,是人精神上的財富。在龍應臺的口中,文化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的品格;在梁曉聲的概述中,文化是待人接物的風度與良善……論及文化,校園便是培養新一代精神文明素養的重要基地。在知識經濟時代不斷發展,信息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年輕一代獲取文化的途徑不再局限于傳統課堂教學與書本,今日的校園在文化輸送和指引上擔當的責任亦與時俱進。
【關鍵詞】德育教育;班級文化;探索研究
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個人和學校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校園好比一家企業,每個班級便是不同的部門,不同“部門”內各自形成了具有核心凝聚力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建設應從四個角度入手,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環境文化建設
環境文化是一種“硬文化”,所謂硬文化,即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各種文化物質,比如:墻上的標語、教室背面的手抄報、共同創設的圖書角等。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見,對于建設班級文化環境,一切外部條件都可以成為有利素材,如充分利用墻壁,將墻壁文化變成育人的法寶。教室環境有限,除了要做到充分利用環境,還要學會有創意、生動自然和共同參與。第一、在班里征集方案,讓同學們為班級設計一套班徽班旗,投票選舉出爐,并安排美術小組搜集材料手工制作,懸掛于班內顯眼處,調動學生共同建設班級文化的熱情:在角落設立手工藝品的小層架,放置學生美術課上或課下制作的優秀小作品。第二、教室墻壁張貼標語減少傳統口號性、教條性的文字,代之以活潑向上、有朝氣的激勵語句,這樣有利于教室整體活力氣氛的提升。
創設具有教育性、開放性、生動性且安全性的“硬文化”環境,對教室進行精心“包裝”,讓教室的每面墻壁、每個角落都具有教育內容,富有教育意義。
二、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意味著建立相應的班規,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規范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的意義并不在于束縛,而在于教化。那么何謂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應是約束與關懷并重。規矩是死的,我們應在關注學生心理層面的前提下,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教師應在平時多注重與學生的面對面交流,不以成績劃高低,多關注“問題”學生,多了解學生的想法,聽取學生的意見,實施制度的過程中應盡量消除學生的心理落差,在班里形成相對公平的氛圍。比如,班干部制度——在班級實行“班級干部輪換制”,把全班學生搭配分成四個均衡的小組,由每個小組輪流擔任值周,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特長擔任不同的職務,做到各司其職,人人有份,培養學生學習自主管理的方法。這樣一來,在班級管理的各項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權,都有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使每個學生都為管理好班級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假如有學生破壞了制度,違反了規矩,也能更好地與之溝通和教育,引導他們認識錯誤并改正。
三、思想文化建設
思想文化也被稱為觀念文化。時代在進步,年輕一代學生的觀念必然與老一輩人存在隔閡或代溝。要想打破隔閡,更好地向學生傳遞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和文化,必須在溝通交流上做文章。首先,老師要堅持做好家校互動,時刻與學生家長交流孩子的教育與身心問題。比如:班會課“感恩教育”,可以邀請家長來學校跟孩子一起活動,使學生和家長都能在活動中感受到關懷和溫暖,并將活動情況(包括圖片、文字、圖畫)展示出來,讓學生在隨處可見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長。其次,讓學生認識到家風傳承的重要性,可以在班級內舉行分享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好家風”的趣事,或讓學生父母給孩子寫一封信,在班級里分享等,這有利于學生從傳統觀念中汲取美德,積累正確待人接物的良好經驗,也能進一步提高家長積極配合的熱情。
四、行為文化建設
班級行為文化是由班級的制度和觀念等引發出來,在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因此,行為文化是一種文化氛圍,是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要培養這樣一種文化氛圍,除了有環境的烘托、制度的約束、觀念的傳承,還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學生始終是孩子,孩子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多舉辦簡單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培養團隊合作意識、競爭意識等品質,比書本和說教更具感染力,也更能磨礪出學生良好的品質和高昂的意志。例如:可結合學校少先隊工作,積極開展“愛心獻他人、孝心獻父母、信心留自已”的三心系列活動。讓學生感悟到在校尊重同學、尊敬老師,在家尊敬、孝順父母,在社會上尊重、禮讓他人的重要性;在學習和生活方面要有堅定的信心,發揚拼搏的精神,即便面對失敗,也要帶著拼搏的信念堅強地面對。結合公益月——植樹節和學雷鋒日活動,讓學生親手種上一株植物,了解種植的植物類別、作用及照顧方法,并把自己親手種植的盆栽送給社區高齡、獨居的長者。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愛綠護綠傳綠的重要性和勞動的可貴性,同時通過身體力行去提供志愿服務,進而將雷鋒精神發揮到極致。
總而言之,班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通過師生共同的努力和實踐、日積月累建設而成的。教師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責任,除了要從關注班級的環境、制度、思想、行為四個角度出發,最重要的還是要積極發揮帶頭作用,用辛勤的汗水和崇高的熱情投入建設工作,深化班級文化建設,精心培植素質教育沃土,師生共筑有文化韻味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