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室護士在日常工作中面臨的職業危險因素,并提出職業安全防護措施。方法 采用經驗總結方式,統計血液透析室臨床護士在日常工作期間所面臨的常見職業危害因素,針對職業安全防護提出幾點建議。結果 常見危害因素包含化學危害、生物危害、物理危害,在職業安全防護方面需加強重視、嚴格操作,強化制度及管理的嚴格化。結論 血液透析室護士職業性損傷可通過對職業危險因素的預防加以防護,提升工作安全性。
【關鍵詞】:血液透析室;危險因素;安全防護
【中圖分類號】R45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相對于普通科室而言,血液透析室的工作性質更具特殊性。在日常工作中常需面對多種職業危害因素,因此必須具備高度責任感以及專業技能,才可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保證自身身心健康,正確面對職業危害因素,做好職業安全防護[1]。本文從血液透析室護士日常工作內容著手,分析了較常見的職業危害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針對性職業安全防護措施。
1 常見職業危害因素
1.1 化學危害
各類化學消毒劑以及化學藥品是血液透析室中最常見的化學性危害來源。各種消毒工作是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項目,例如機械消毒、物體表面消毒、手消毒等,頻繁使用并接觸消毒化學劑,例如檸檬酸、84消毒液、手快速消毒劑等[2]。化學藥劑在空氣中揮發,通過呼吸道及皮膚黏膜被人體吸收,可能導致哮喘、過敏性皮炎、支氣管炎、結膜炎等病癥。若日常工作中接觸到濃度較高消毒液還可能灼傷皮膚甚至眼睛,導致短暫失明[3]。若接觸揮發后的透析液,還會引起刺激性干咳,長期接觸下對肝腎功能有所損害甚至存在致癌危險。即便在透析過程中會戴上手套操作,但滑石粉也會影響到肌肉組織,引起血管淤血、組織增生等。
1.2 生物危害
血液透析室中常見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病患以及中毒病患在透析過程中可能接觸到患者血液、體液以及分泌物[4]。生物性感染并不罕見,發生生物性感染的途徑可分為兩種。首先為銳器損傷,例如被注射器針頭、采血針、剪刀、玻璃等劃傷后發生血源性感染,各類常見危險病毒的傳播方式中經血液制品或血液傳播的幾率最高,相對而言血液透析室護士被感染率更高。其次為已經受損的皮膚粘膜受到病毒侵襲直接進入體內,例如尿毒癥或中毒患者嘔吐、腹瀉時或貧血患者輸血時搶救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接觸到了患者體液、分泌物以及血液而形成感染可能性。
1.3 物理危害
在血液透析室中各類設備和儀器難免存在爆炸、觸電等潛在危險。心電監護儀、水處理設備、透析機等設備在長期工作下發出的噪聲,可能引起護士耳鳴或聽力減退。在透析時,重癥患者需由護理人員搬運到透析床上,彎腰狀態下實施穿刺操作,透析液桶提起時可能損傷腰部肌肉,出現腰椎間盤突出、肌肉拉傷、腰肌勞損等情況,長期站立狀態下下肢靜脈無法順暢回流易引發下肢靜脈曲張。在血液透析室中,常見的紫外線消毒所產生的臭氧輕則引起喉頭和鼻粘膜刺激,出現思維能力下滑、胸部疼痛、頭部疼痛、哮喘等癥狀;嚴重時則會引發肺水腫、肺氣腫等危險,同時,臭氧會對血液輸氧產生阻斷而引發全身性病癥。
2 職業安全防護對策
2.1 提升防護意識
每位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員必須提升自我保護意識,認識到職業危險因素的特殊性以及危害性。建立消毒隔離方案,例如醫療廢物處理制度、血透氣管理制度、洗手制度等。若患者屬于急診或未確診狀態,均可依照陽性對待。強化對血源性感染病癥的重視與警惕,詳細標注于透析單上,在消毒處理和隔離透析方面嚴格化。
2.2 減少不良接觸
首先需確保血液透析室中空氣的順暢流通,降低化學物品在空氣中含量濃度。定期檢查化學劑的放置與儲藏是否達標,是否存在漏液危險。在透析室內必須戴上口罩,若皮膚或眼睛意外接觸化學藥劑,必須立即用流動的水長時間沖洗。可通過多加一層防護薄膜手套來減輕滑石粉對肌肉的傷害。
2.3 操作規程嚴格化
對醫療廢物嚴格區分,防止感染。對手術刀片、穿刺針、剪刀、針頭等在使用完畢后應立即放入防滲漏利器盒并密閉,嚴禁重復使用針頭,并嚴防針刺傷。對于已經被污染的針頭,應使用持物鉗拿取,避免直接接觸到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體液、血液,即便帶手套操作仍須在操作完成后嚴格洗手。對于血源性傳染病患,必須嚴格佩戴防護服、面罩、外科口罩以及手套。相關研究發現,醫療從事者若可嚴格控制配戴雙層手套,其感染率僅在0.25%以內。若工作服沾染上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可立即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半小時后再清洗。若發生銳器傷,需立即將血液擠出并在流動水下持續沖洗,使用碘伏或酒精包扎后盡快接受相關檢驗或服用阻斷藥物。
2.4 控制物理危害
使用紫外線消毒血液透析室時應避免室內留人,完成消毒后立即關閉消毒機并保障室內換氣通風。定期維修、檢查各類儀器是否處于有效使用期及有效使用狀態內。隨時關上處理房門,若機器發出警報聲或患者出現呻吟,可在透析前仔細做好機器及管理相關檢查,嚴密監察患者病情狀況,嚴防意外。使用一次性穿刺針、管路、透析器,避免交叉感染。若為長期透析者,需每隔半年接受一次血液病原學檢查。血液透析室的一次性耗材應由專人管理并記錄,確保廢物記錄與使用記錄相一致,嚴防醫療廢物泄露或流失。
參考文獻
李丹,陳越超. 血液透析室護士職業壓力現狀分析及應對措施[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1):7764-7765.
趙秀霖. 新醫學模式下血液透析中心的醫護安全管理[J]. 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05):699-700.
張曉華,郭穎超,房婧,高慧. 血液透析科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探討[J]. 中國衛生產業,2017,14(05):134-135.
魏俊娥,楊俊麗,趙秀芳. 血液透析室護士的職業損傷原因分析與自我防護對策[J]. 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7):3868-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