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茂
摘要:創新教師培養形態,建設多樣化的教師教育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的基石。基于實踐性的數學教師教育課程群建設,要關注課程的群組作用,又要體現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對課程群的過程性評價中,既考慮評價約束性,還注重評價激勵性。課程群建設要注意與文化氛圍、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后續成長相結合。
關鍵詞:數學教師教育? ?課程群? ?實踐性? ?過程性評價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學教師教育是數學教師長期專業發展的開端,是基礎教育數學師資培養的基礎,也是數學教師隊伍質量保證的基本環節[1]。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是數學專業的師范生學習積累教育學科知識、提升教學技能、完善教師專業情意和發展數學觀念的過程[2];也為他們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師招聘考錄奠定基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指出:“開設厚基礎,寬口徑,多樣化的教師教育課程”,“創新教師培養形態,突出教師教育的特色”。可見,教師教育課程系統化的建設與教師培養模式的創新,是教師教育持續研究和關注的課題。
二、數學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
(一)基于實踐性的課程群建設
數學教師教育課程是隨著教師教育發展和精細化的要求,由過去師范教育的《數學教材教法》課程,逐漸分化出《學科教學論(數學)》、《數學教學設計》、《數學課程標準及教材研究》等一系列課程。這些課程內容聯系緊密,內在邏輯性強,屬于同一個培養能力和研究領域的范疇[3],具有極強的相關性。再結合實踐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的特點,包頭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在2015年修訂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師范)的培養方案時,對教師教育課程從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和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重組和優化,探索基于實踐性的課程群建設。
1.課程群的體系建設
課程群建設除了要堅持課程的相關性以外,需要關注系統性、科學性、創新性等原則。由于高校的教師教育課程有眾多版本,在課程內容的編排沒有統一的標準和順序,每門課程內容都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和獨立性,而授課教師也是有自己的體系和固定模式。這樣各課程易出現內容交叉,知識重復的現象。在重組課程時,根據學生入學后的心理變化和成長規律,結合地區基礎教育需要,先統一制定教學大綱及執行計劃,剔除課程中的重復部分,打破課程間的隔閡,整合更新內容方法,每門課程各有側重點,解決一個學生的具體問題;打破每門課程任課教師互不聯系,各自為政的局面[4]。形成一個互相支撐、互相促進、互為鋪墊、逐步升華的課程群。
課程群結構如圖:
課程設置說明:針對新生對專業初步認識,通過《數學文化與數學史》課程,可熟悉脈絡、提高興趣、構建認同,也能對高等數學發展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體系中起到總領的作用。大一下開設《學科教學論(數學)》和《數學課程標準及教材研究》,其中《學科教學論(數學)》從數學自身規律出發,分析教與學的特點,研究學習方法,揭示教學的規律、組織形式、物質條件等諸要素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并對開展科學評價進行初步介紹[5],是對數學教師教育課程總體的介紹;《數學課程標準及教材研究》主要解讀《數學課程標準》中的重點關鍵、了解教材編排的基本內容與方法,幫助學生積累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素材”。《數學教學設計》的開設教師教育課程的繼續深入,是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教學的設計方法和設計依據;《數學教師教學技能訓練》是對學生在語言文字基本功、教學環節等方面的技能進行系統訓練,是教師教育課程的精細化的需要;這兩門課程在大二上開設,前者設計成品,后者進行實踐,體現“設計”和“練功”的相得益彰。《初等代數研究》和《初等幾何研究》在大三上選修開設,《數學解題研究》在大四上選修開設,這三門課程是對學生有代數、幾何和數學解題、競賽有特別興趣而開設的,是滿足學生“精專”的需求。
課程中共安排5次為期兩周的教育見習,大一下進行課程見習在校內進行,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進行所學習的高數的習題講解;大二和大三的兩次見習要緊密結合本學期學習的教育理論課程內容,到中小學對教育教學實景進行觀摩、體驗,使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將難以理解的現象通過與師生的接觸和學習得以解決,為大四上的教育實習積累經驗。
整個課程體系由課堂課程和實踐課程兩條線索,各自相互承接、推進;兩條線索之間又互相融合、支撐和滲透,按照“總領—識體—積材—得法—強功—精專—勤練—驗思”的線索,構建起一個有層次、不重復、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
2.課程群的實施方法
教師的成長和發展的關鍵在于實踐性知識的不斷豐富,實踐智慧的不斷提升[2],正如教育家盧梭所說:“我們主張我們的學生從實踐中去學習。”在實施數學教師教育課程時,克服以理論教學形態為主,實踐教學形態為輔的情況。課程群從兩個方面來保障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方面是,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都設計學生實踐的環節,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參與的比重增大、形式增多。進行《數學文化與數學史》教學時,考慮到學生剛入學,則結合課程內容以中學學習過的相關知識為題目,讓學生作答講解,學生被動參與實踐,學生參與時間約占總課時20%;大二在《數學課程標準及教材研究》的學習中,對數學教材分析,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教材脈絡梳理,并且小組成員分別展示和分享梳理的結果,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提出改進建議,這門課程學生的參與率50%以上;在《數學教學設計》和《數學教師教學技能訓練》中,學生根據所學進行相關教學設計,并講解設計依據,其他同學對設計進行評價、修改和總結,學生參與達到70%左右。《初等代數研究》、《初等幾何研究》和《數學解題研究》則主要由學生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講解問題,教師只負責進行點撥和點評,學生參與率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