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鄰
【摘? ? 要】《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東北師大的陳旭遠教授對教學有效性的闡述是: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有效性?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4.118
一、課前準備的有效性
(一)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應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新課程標準中對于各個學段學生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都有明確的論述,這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心理規律和生活經驗的,而在每堂課中都應該體現對于學生這些方面的訓練、培養和發展。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
(二)設計教學方案
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比如2009年全國小數講課賽中北京的于萍老師在教學“小數加減法”一課時,課前她對四年級的學生做了充分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不是一無所知的,甚至全體學生都知道“相同數位對齊”。但對于小數部分位數不同的小數做加減法,計算結果末位有0等新情況,學生普遍存在困惑,于老師就了然于心。因此她在備課時就充分考慮學生這些認知基礎,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與已學過的整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聯系,抓住了這節課教學的突破點。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
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教材中有的例題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不緊,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活化”例題,把例題轉換成學生生活實際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即將數學學習內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求知欲。如有位老師在“分一分”的教學中,就大膽地把例題改成“將自己書包里的物品分類擺一擺。”如何擺?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而自然引出分類擺放物品的需求。其次是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新課程倡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
(一)創設情境要有效
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大家都知道的經典案例: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數學教授庫伯在上“概率”一課時,創設了一個情境:他讓同學們將自己的生日寫在小紙片上,然后把所有的小紙片都折起來放在講臺上。他用五美元打賭——班上同學中至少有兩個人同月同日生。庫伯教授打開第一張紙條,讀出上面寫的日期,馬上就有三個同學舉起手表示那是他們的生日。這個成功的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讓教學過程情境化,創設情境游戲化,更有助激發學生學生興趣。
(二)課堂提問要有效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檢查學生獲得知識的情況,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溝通師生感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等。比如有位老師在教了5的乘法口訣后,問:“5乘4得多少?”而另位老師這樣問:“你能用多少方法算出5乘4的答案?”哪種提問更有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教學反饋要有效
有效反饋是有效課堂的重要環節,能使學生高效的理解與深化知識技能,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從而真正提高課堂的效率。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教學反饋:一是口頭反饋。師生可以通過口頭交流獲取反饋信息。如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然后老師再進行評價。二是書面反饋。師生可以通過書面交流獲得反饋信息。如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練習,通過觀察每個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老師可以得到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三是觀察反饋。師生可以通過觀察彼此的情緒狀態獲取反饋。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對學生表情、坐姿、態度細致入微的觀察,判斷學生有沒有理解,有沒有碰到疑難。
(四)教師傾聽要有效
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致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其實,我們教師更需要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李政濤教授提出:“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要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于傾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于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三、課后反思的有效性
“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我們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況、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過程,通過反思教學能使教師不斷成長,成為出色的專家型、學者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