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將繪本閱讀與自然拼讀應用于小學英語課堂中,能夠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同時教給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方法,避免英語學習的盲目性。同時,這種英語教學方式也能夠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英語知識,形成深刻的學習印象,本文將主要探討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應用繪本閱讀與自然拼讀。
關鍵詞:繪本閱讀;自然拼讀;小學英語;教學應用
前言
在小學階段學習英語,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英語詞匯量,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才能夠完成聽說讀寫的訓練,然而,當下很多小學生的詞匯積累還不夠,導致英語學習困難,對于單詞的教學,很多教師也只停留在傳統的機械式教學上,忽略了學生的個體特征,運用自然拼讀和繪本閱讀的方法,能夠讓學生了解英語字母之間組合的奧妙,從而掌握英語拼讀的規律,學會單詞,并懂得如何運用英語。
一、英語自然拼讀和繪本閱讀之間的關系
自然拼讀是一種總結英語拼寫和讀音規律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掌握自然拼讀法之后,能夠通過辨識字母和字母之間的組合,了解如何發音,這是一種規律性的教學,掌握了自然拼讀法的學生在看見單詞之后就能讀出并寫出單詞的具體拼寫。運用繪本教學的方式,能夠對自然拼讀規則進行反復的運用,對于學生來說,對于自然拼讀法的掌握也會更加扎實。自然拼讀法的規則在掌握之后,只有通過大量的訓練才能夠得到鞏固,而在鞏固訓練的過程中以繪本作為閱讀的主要載體,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所以選擇繪本閱讀進行自然拼讀法的訓練效率會更高,將繪本閱讀作為過度閱讀的選擇,也能夠讓學生接受英語學習,并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自身的興趣,從而開展更為廣闊的閱讀,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訓練都大有裨益。
二、在英語課堂中運用繪本閱讀和自然拼讀法的相關策略
(一)運用繪本和自然拼讀,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英語的重要動力,所以在進行繪本閱讀和自然拼讀法應用時,教師要選擇一些生活化的主題,讓學生能夠在繪本中感受到和生活之間的聯系,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程度以及認知能力,選擇適當的繪本。例如,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所認知的單詞和句型并不多,所以如果此時選擇較為復雜的繪本,閱讀時則會讓學生感覺到難度較大,應當選擇一些單句多、配圖豐富的繪本,并且畫面的質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這種沒有太多字數的繪本閱讀訓練方法能夠讓學生學習興趣更高,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然拼讀的法則[1]。再如在運用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一下故事的梗概或者目錄,然后讓學生介紹一下這本繪本中主要描寫的內容,再讓學生自己開始仔細地朗讀,在朗讀時,運用自然拼讀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課堂上的足夠學習空間,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即可,而不是用固定的教學方法約束學生。
(二)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鞏固自然拼讀法
處于小學階段的個體好勝心,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為不同的小,以自然拼讀法作為比賽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給出學生一段文字,讓不同的小組嘗試讀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小組的學生會按照拼讀的規律嘗試進行拼讀,競賽的形式也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且這種競賽的教學方式也能夠讓學生全心投入其中,愿意讀、樂于讀,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繪本中找到自己不認識的單詞畫出來,鞏固拼讀方法,并且認識到這些單詞在實際舉行中是如何運用的。
(三)充分運用繪本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繪本閱讀和自然拼讀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也應當除了要著眼于單詞的訓練之外,要讓學生獲得更多能力的延展,由于繪本的語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簡潔性特征。所以,教師在學習的時候,也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背誦繪本中的語言,讓學生在掌握單詞的基礎上能夠熟知句型,并幫助學生分析不同語句的表達特征。在發音上,教師對于學生的發音指導也要能夠和自然拼讀練習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反復閱讀的過程中掌握英語語句的發音特點[2]。多元能力的訓練,教師也可以以繪本閱讀作為基礎,讓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扮演繪本中的角色,將繪本中的語言表述出來,讓學生的發音更為標準教師也可以將繪本中的圖片提取出來,讓學生根據圖片的內容進行造句,幫助學生提升發散性思維。教師在讓學生讀完繪本之后,讓學生總結繪本中的具體內容,自己用英語將之表達出來,這個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英語口語能力,幫助學生構建更多元的素質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采用繪本閱讀和英語自然拼讀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打下堅實的英語學習基礎,避免學完單詞之后快速遺忘的現象發生,而且繪本閱讀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激發,也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讓學生能夠在無形之中積累大量的閱讀素材,繪本閱讀同樣也是一種加強和鞏固拼讀的訓練方法,兩者再結合的過程中可以相輔相成,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語學習的規律和竅門,掌握的知識也會更加牢固。
參考文獻
[1]肖曉.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J]. 教育實踐與研究(A), 2017(11):25-27.
[2]權潔. 利用自然拼讀法進行英語繪本閱讀教學的方法初探[J]. 小學教學參考, 2017(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