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艷紅
摘要:體驗式學習強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在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這種學習方式比起灌輸式學習,知識的掌握程度要牢固、實用得多,而且還具有培養學生素養發展的作用,是講授法所不可取代的。本文結合小學中段數學的教學,就教師如何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策略
從習得規律上看,一個知識的獲得有兩種基本途徑,一是聽或看來的,二是自身體驗總結來的。很顯然,通過后面這個途徑所獲取的知識和技能要遠比前面那個途徑要實在、實用得多。舉個例子:我們有句古話,叫“吃一塹長一智”,就是說我們看到別人犯錯誤往往引不起自己的高度重視,印象不深,很容易犯別人同樣的錯誤。而如果是自己曾經摔過一次,那通常不會再去踩那個絆倒自己的那個坑——知識的獲取也是如此,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想知識和技能掌握得扎實且能學以致用,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通過經驗、體驗和思考得來。更且,體驗式學習還有一些作用是灌輸、講授式教學所不能比擬的。就是它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素養(也即學習能力、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等)進行有效培養。——這就是新《課程標準》和廣大教師為什么會青睞體驗式學習的原因。
下面,結合小學中段(三四年級)數學的教學,就教師如何組織體驗式學習進行探討。
一、自己研究——探究知識
所有的數學知識本來就是由人研究出來的,它并沒有超出人的思維范疇。雖然小學生不是數學家,但小學的數學知識本身也并不復雜,在教師的引導下大多知識是可以通過學生的“研究”來獲得的。這個過程雖然是比教師直接講授要復雜些,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快樂的,當他們探究出知識之后,還會產生一種成就感。知識不僅可以掌握,而且對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情感有益。
當然,組織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也需要教師進行分析設計。要考慮到以學生的心智水平和學習條件,知識是否具有探究的可能。如果探究過程過于復雜艱難,也不宜采用。比如“多位數乘法”,這個知識其實是規定性的(比如豎式計算),雖然并不復雜,但是計算規則是人為規定的,就沒有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的必要。而“角的度量”這個知識,教師只要告知學生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至于怎么去測量各種角度,則可以交給學生自己去研究、體驗。
二、實踐操作——實踐技能
我們現在特別強調對學生實踐素養的培養,也就是讓學生不僅是掌握知識,而且能夠學以致用。而用數學知識的技能,最好的培養途徑就是讓學生去親自操作。就比如上面講到的角的度量——我們教學生使用量角器,他們通過教師指導可以很快學會測量紙上圖形的角度,但在實際生活中,測量角度可能就并不那么容易。比如測量一個門的開合角度,因為門和地面有一定間隙,而且是活動的,“頂角”(門軸)也不容易找準——測量這個角度,說起來容易,但真正操作起來還是需要一些細節上的把握。這個,僅憑借教師講,學生是掌握不好的。再如更難一些的——我們要讓學生去計算旗桿的高度(這在小學數學中是個經典題型),讓學生利用影子和比例知識去求得答案。如果我們給學生增加些難度,讓他們測量旗桿頂端影子與地面的夾角,那又怎么測量呢?這就更需要讓學生親自去研究嘗試一下才能掌握。而且,這種實踐的思維和動手能力,只有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才能訓練出來。
三、合作交流——思考表達
合作交流也是一種體驗式學習方式,這種體驗除了讓學生經歷探究、實踐知識技能的過程,而且還體驗到合作、表達和思維碰撞以及學習過程的快樂感,不僅是能夠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可以同時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及積極的學習情感。此外,對一些難度略大的知識,學生獨立探究學習可能是完不成的,而大家一起集思廣益進行思維碰撞,往往能夠解決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說,合作交流式學習其實是體驗、探究式學習的高階形態。
合作交流一般是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通常是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使用,起到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參與度的作用;另一種是學生間的合作交流,以分組的形式讓學生們獨立進行探究學習,這種形式活躍開放,對學生學習素養和情感的培養價值更高。比如在學習“三角形與四邊形”的時候,考慮到探究“三角形內角和”“三角形邊的關系”這一類知識點對一些學生個體可能難度比較大,就采用了分組操作加探討的方式。先讓學生用三角板、器、不同長短的木棍進行拼接、測量。然后不進行講解,而是讓他們在組內先對操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研究,如“為什么有時候三根木棍拼不成一個三角形?”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多元體驗并訓練其合作、交流的能力。
以上,結合小學數學中段的教學實踐對體驗式學習的組織策略進行了探討。可以看出,體驗式學習是當前素養教育目標下的一種高效教學方式,它除了因符合習得規律而使學生更扎實地掌握知識之外,還可以有效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培養。一般來說,組織體驗式學習,教師可根據需要關注三個策略的使用——讓學生獨立探究、讓學生親手操作、讓學生合作交流。
參考文獻:
[1]曾燕葵. 數學新課標下的“體驗學習”[J]. 教育科研論壇, 2008(9):78-79.
[2]陳艷麗. 數學與生活的融合[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6(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