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花
摘要:閱讀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不僅是教師教學工作中的重點,也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薄弱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師頭疼的問題。那么,如何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呢?本文將結合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簡單談一談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閱讀興趣;教學措施
新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語文的教學工作需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學生課內外的閱讀量,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材料進行自主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故而,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得不改變自己以往的教學方式,在順應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開展新式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閱讀作為語文基礎課程中主要的一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有著積極的意義,那么,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開啟自己的閱讀之旅呢?
一、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現(xiàn)狀
雖然在新課程政策的推動下,小學語文教師提高了對語文教學中有關閱讀部分的教學力度,并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教學措施,但是并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通過對教學實踐的相關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教師的重視力度不足。雖然教師自身已經具有了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意識,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然是以基礎知識、寫作為主,對于閱讀部分的教學大多都只是根據教學大綱中的要求進行教學,很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用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從而致使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層次不齊,更沒有得到顯著的提高;(二)閱讀教學內容較為單一。語文課堂本應該是開放性的,但是實際的課堂并不是開放的,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多局限于教材課本之中,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難以被激發(fā),更沒有良好地閱讀習慣;(三)未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到了限制,課堂教學仍是以教學為主導。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都知道只有真正了解問題所在,才可以有效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教學措施
(一)激發(fā)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首要前提,只有真正激發(fā)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學生才會愿意開始閱讀,閱讀能力才會得以提高。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是在長期大量的閱讀過程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
以小學語文湘教版教材中的“風箏”為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意,體會本文在兄弟間發(fā)生的誤解沖突中展現(xiàn)的濃濃的親情。為了引起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教師可以使用情景導入的方式:同學們,想必你們大家都曾放過風箏吧,你們是和誰一起玩的呢?發(fā)生過什么事呢?之后讓學生談一談自身的經歷,課堂的學習氛圍在學生的經歷分享中得以活躍,這將有利于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在學生進行分享之后,教師:我們剛剛對自己放風箏的過程進行了回憶,有開心的也有不開心的,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文章中的人物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吧。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進行情景式導入,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學生在此情感的影響下會開始文章的閱讀,在閱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二)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生性好動,自律意識也比較差,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或睡覺的情況,所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善于調控課堂的氛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
以魯迅先生的“風箏”為例,教師在備課期間可以提前根據文章內容設置相關的問題,例如:(1)在讀完這篇文章后,你認為作者回憶了一件什么事?(2)本文共有七個自然段,文章以什么為線索,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3)在學完本文后,你有了什么樣的想法和感受?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進行談論,并整理出一份本組的答案在全班進行共享。小學生本身的閱讀能力是有限的,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文章的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同時教師問題的設置也會幫助學生學習閱讀文章的方法,在掌握了有效的閱讀方法之后,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會有所提升。
(三)豐富小學生的閱讀內容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一是閱讀興趣的激發(fā),一是閱讀方法的掌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豐富的閱讀材料,有興趣會閱讀但是沒有閱讀內容顯然并不能有效鍛煉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故而,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進行有質量的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教師根據教材文章中的教學任務所選擇的,目的在于拓展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知識的了解;另一種是純粹的課外讀物,只要是符合小學生年齡段且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即可。
以朱自清的《春》為例,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描寫了我國南方春天所特有的景色,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動人景象。小學語文教材將其引入到教學之中,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進取向上,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所以,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積極、樂觀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在不斷的文章中體會到擁有一份積極樂觀心態(tài)的重要性,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地品質。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朱自清老先生的其他優(yōu)美文章,例如《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文章,讓學生去體會朱自清老先生散文集的特色之處,為學生的寫作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需要教師仔細分析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所在,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以及教學要求來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愛榮.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赤子,2019,(2):265.
[2]蔣瑩茹.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助推作用[J].作文成功之路,2016.(07):64
[3]李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初探[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8,(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