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月
摘要:校企合作,是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構架起一座橋梁,建立起一種既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又具有學術研究效應的深層聯系。校企合作育人機制,是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特色辦學模式,是為了迎合未來市場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解決人才供求關系的一種有效合作機制。
關鍵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市場需求;特色辦學
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對于高校畢業生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才市場供需關系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以服裝設計與生產行業為例,許多企業管理者普遍反映,對于研究性、創新型,特別是高品質綜合技能型的人才的需求,是行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學校在育人管理方面也在不斷改革,在人才培養上更是下了很多功夫,但距離企業的實際需求還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為了迎合未來服飾市場的需求,解決適用型人才短缺的問題,我們嘗試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以共同培養高品質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提升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與綜合素質,縮短學生進入社會的適應期,培養真正迎合市場需求的服飾設計專業人才。
服裝與服飾設計是一個集設計思維、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專業。學生不僅要設計出服裝效果圖,還要將衣服合理地制作并展示出來,更要了解如何將服裝有效地推向市場,適應時代的需求,甚至在未來能夠成為引領時尚的風潮。可以說它是一門涉及面廣、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學科。服裝行業擁有較長的產業鏈結構,基本上由:品牌規劃——商品企劃——效果圖設計——工業制板——面料采購——定織印花——縫紉工藝——物流運輸——店鋪陳列——推廣銷售等一系列步驟環環相扣而組成。單靠學校所學到的有限知識和技能,是無法全方位滿足行業運作的需求的。因此,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
由于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缺乏對企業、品牌的深刻認識,他們設計的服裝大多還停留在“紙上談兵、臺上亮相”的階段,雖然他們思維跳躍、設計大膽、天馬行空,卻缺乏對產品實際應用價值的認知和理解,設計出的許多產品只能夠“擺著看”,沒法直接“拿去賣”,這也是一般服裝專業應屆畢業生的普遍弊端。藝術家和設計師是兩個不同的職業概念,一個是追求個體獨特性;一個是服務于大眾。我們一再強調,高校培養出來的服裝設計師,設計出的產品最終應當是能夠轉化為產品(商品)的“實用設計”,而非以美和前衛主導的“概念設計”。形式化與美感固然必不可少,但產品的實用性更加重要,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多方面了解市場、了解生產環節、了解品牌運作、了解消費者需求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在企業中,通常情況下,應屆畢業生要經過1-3年服裝設計“助理”崗位的學習和鍛煉,才能夠真正走上服裝“設計師”職位。
在學校的教學環節當中,一般會安排2個月左右的實習期,很多學生實習之后反映,在企業里學到的知識,比同樣時間在學校里學到得多。然而,這樣的實踐機會還遠遠不夠,如果能在進入社會之前,學生就能夠了解企業情況和社會實際需求,將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校企合作辦學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企業適時進入各個教學環節當中,把先進的行業知識、最新時尚動向和社會需求帶進校園、引入課堂,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接觸到了前沿的行業領域知識,擴充了設計眼界,打開了設計思維。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得到更多實訓鍛煉,在步入社會之前,就了解企業及市場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從而思考應該怎么樣去學習服裝設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讓學生有針對性地踏入企業的大門。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校企合作研究涉及多方面內容,我們不僅僅是帶領學生到企業當中去實習和鍛煉,還要學習企業先進的市場理念和品牌實戰經驗,更要學習企業先進的管理和運營理念。教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對課程總體架構、對每門課程結構的設置、對課程內涵的梳理,以及校企雙方如何協作上好每一門課程,最終能夠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學校在人才培養環節中,作為辦學與監管主體,企業作為實踐合作依托,雙方共同培養人才。在教學實踐中,調動師生與企業深層交流,讓課堂融入企業多年的市場與品牌運作經驗,給予學生具有時效性的行業知識引領。通過合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達到既突出學校教學特色,又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培養目的,讓聯合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具有較高的行業競爭優勢。
學校辦學特色與企業經營內容的對口性,也是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重要依據。以長沙師范學院為例,學校是以“學前教育”為主要辦學特色的高等院校,展開合作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是以“童裝”設計為專業教學特色的,選擇合作的企業為“湖南旭榮制衣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以校服的生產制作為主要經營范圍的服裝企業,校服正是兒童成長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服裝品類。旭榮公司在國家質量檢驗標準和制作服裝工藝方面,堪稱行業一流,曾承接過英國校服訂單。但企業存在的瓶頸是公司地理位置不佳、品牌自身創建不足、缺乏廣泛的行業知名度,產品較難進行市場延伸。學校缺乏的則是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的指引和對口的童裝開發合作實踐單位。因此,雙方共同建立合作育人機制,一方面學校可以企業為依托,學習童裝制作領域先進的工藝技術,了解行業成品制作規范,派遣學生實習交流;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和學校合作研發,創建自己的校服品牌并推向市場,提升行業知名度。
校企共建合作基地和合作平臺,旨在創建多元化、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業務模式,使教學成果向社會成果轉化。通過校企合作進行產教融合,達到資源優化共享,引領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帶動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長社會經驗與見識,引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深度思考。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到鍛煉,學到具有時效性的知識技能,畢業后能夠更好的就業和擇業,適應社會的真正需求。學校可以借助企業的先進生產能力,結合學校的科研項目,帶領學生共同開發、創建品牌。企業也可以在教學過程當中獲取優勢資源,獲得優先選拔人才的綠色通道。
參考文獻:
[1]劉正安,郭凌華,李體仁,實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6
[2]蔡玉華,胥振國,范高富,宮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意義、模式、問題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