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紅
摘 要:提升人文素養的最佳途徑是閱讀。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重點在于充實內心世界,閱讀的書籍可以是多樣化,廣泛化。如果一個學校的學生大都有閱讀的習慣,逐漸形成氛圍,那這個學校的人文素養教育就可以無為而治了。但可惜的是,當下的社會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逐漸減少,現狀令人堪憂。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如何正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培養與提高
1.案例分析——《她是我的朋友》
師:(學生都讀完黑板上的語言之后)你看你們多了不起呀,自己讀書,就獲得這么多對朋友的理解,這讓我想起羅曼羅蘭說的一句話,“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發現自己,聯想自己,檢查自己,升華自己,超越自己”。同學們,今天時間有限,我們選其中的一篇,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靜心去走一趟,在文章中真正的發現自己,檢查自己,超越自己好嗎?《達蒙與皮斯阿司》中的故事,我們這一生也許遇不到,我們就來好好地體會體會,體驗體驗他們對朋友的理解吧。
師:現在你們細讀這篇文章,同學們可以讀一讀,畫一畫,看看,哪些地方對你觸動大,選擇你自己的讀書方法來讀,大聲讀也可以,默讀也可以。
生:“無辜”這個詞,對我感觸很大,皮斯阿司不是真正犯罪,而是被國王無辜打入死牢的……
生:“但,茫茫人海,就有一個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別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達蒙”這句話對我觸動大。
生:“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在淋漓的風雨中……”
生:“但,刑車上的達蒙……”(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感動的地方,并隨機請學生說說感受。)
師:同學在談感受的過程中,我發現你們談的句子里面都隱藏著“但”這個字,好,我們再把這段話找出來讀一下。(生讀含“但”的三句話)
師:在什么情況下會用“但”這個字?
生:轉折的時候。
生:上面的意思就是沒有人肯為朋友坐牢,但是達蒙真心為皮斯阿司坐牢,強調了他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一個人。
師:對,當文章的上面的意思和下面的意思完全相反的時候我們才用“但”,像這樣的句式我們著重強調的是——
生:后半部分。
師:那好,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研究這幾個句子。聯系上文,請你進一步談談第一個有“但”的句子的理解。(但,茫茫人海,就有一個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別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達蒙。)
生:這句話上面用了一個“但”字,證明為了朋友會去做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就從這件事來說,想回家看看母親,但是沒有人為他坐牢,就是這個朋友真的為他坐牢。
師:所以你想突出這個意思。帶著你的體會讀讀吧。
生:(讀句)……
師:親愛的同學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命的感悟,你對朋友一定會理解感悟的更多、更深刻,這兩節課的朋友話題感悟只是一個人生思考的開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應該怎樣作朋友,選擇怎樣的朋友等等話題還等待我們去進一步去體會。但愿這兩節課像一顆健康的種子深深種在你的心靈里,最后開出朋友的真理花朵......
2.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對策
2.1深入教材,感悟人文
閱讀教學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提供了有效的幫助。課文蘊涵著豐富的人類文化:人文色彩的“事”—《做什么事最快樂》、《金色的魚鉤》人文關懷的“情”---《秋姑娘的信》、《船長》....人文沉積的“物”一《春筍》、《長城》....有人格魅力的“人”《孔繁森》、《李時珍》....哲學啟蒙的“理”《蘑菇該獎給誰》、...它們以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諦,贊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現代閱讀教學應該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度過美好的時光。教學詩歌,是對人類靈魂與命運的一種探討;教學散文,是語言浸潤的情感體悟。學生同課文進行真真切切地暢談,獲得的是對激情的勃發和對生命的感悟。課文就像是戲劇的劇本,學生通過閱讀、背誦、進入角色,走進課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過體驗、創作進入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從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其次是探究語言的人文內涵。語言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一種對心靈的震撼。閱讀教學中的人文底蘊,是蘊涵在字里行間的,這需要用心去感悟、體會語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領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學生在通讀中再現作品的形象時,與作者、文本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
2.2采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
在充滿人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語言的人文內涵,可以讓學生在語言感悟中弘揚人文理念,通過感悟語言背后的意境,領略其背后的人文意蘊;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人文意蘊,再加上良好的誦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能再現作品的形象,使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還要關注語文課堂的人文交流,教師與學生不再是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平等對話,充滿愛心的交流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作為有著獨立個體、人格尊嚴的人,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的價值體驗,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嚴。對教師而言,上課是對話交流,而不單純是勞作;是藝術的創造,而不單純是傳授;是探索真理,而不單純是展示結論。
2.3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樹立學生的人文觀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之間最微妙的接觸。”閱讀教學自始至終是人與人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所以有人說,教師自身就是一本教科書。教師的學識與人格不僅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塑造,而且還影響著學生的一生。語文教師還要有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品格,要有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要有“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的瀟灑自如。我們那些經歷單一、思想單純、生活單調的學生正需要這種思想的啟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鑄煉,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和熏陶,使他們于潛移默化中修身養性,發育精神,終生受益,不至于在現代大眾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教師這種言傳身教的人文熏陶傳遞出“相看兩不厭”的效應,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就是語文教師具有得天獨厚的魅力。
結論
總之,良好的人文素養是學生發展的最根本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是生命核心的潛能。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各篇課文,各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理解,對人類、自然的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煥發出內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們以后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曲折,經歷怎樣的人文精神危機都能從容應對,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
參考文獻:
[1]薛建花.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J].教育界,2016.
[2]侯云燕.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J].新課程·小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