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賢芳
摘 要:新課程標準改革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一次改革。高中作為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過渡期,應用新課改勢在必行。教師是新課改的媒介,是學生了解、領會新課改要求的領路人。新課改也要求教師對自身的專業發展重新作出規劃。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學;教師發展
教師在新課改中扮演的角色可謂是一線的實踐者,那么教師對新課改的反應不應該僅僅是上傳下達,更多的應該是與課改相互適應。高中新課改是一個長久的工程,教師專業的發展與之密切相關。下面筆者將從探究方法、思想意識、總結反思、個性創新四個方面,淺談新課改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聯系。
一、深度探究,完善知識結構
新課改中一個中心的字就是“新”,“新”也意味著我們教師的“舊”,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就要求我們進行知識體系的更新,跟緊課改步伐。教師的工作依賴于經驗,新的變革意味著不能“坐吃山空”,要想在改革中穩步前進,就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教師的專業知識來源于大學教育,并在工作中逐步積淀,形成了一種成熟的專業技能。但是大學教育已經年代久遠,不能很好地適應課改。平日的教學工作任務重,用于自我學習的時間也比較少,因此新課改是一次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機遇。在當今,信息技術是一項重要的技能,數學的學科與之聯系越來越緊密。信息技術可能不能算作是一種高新技術了,但是對于我們教師來講,的確是一個陌生的領域,是一個需要深入探究的挑戰。在必修1第一章的末尾,有關于函數圖像的信息技術應用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最簡單的信息技術之一了,我就從這一簡單的技術入手,開始學習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應用。Excel軟件對我來說相對熟悉一些,我采用這款軟件進行學習。我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展示操作過程,同學們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畢竟是剛開始學習,我在課堂上也有一點緊張,但是對我自身的提高是很有意義的,教學效果也很不錯。
信息技術是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這需要我們教師及時跟進。活到老,學到老,身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時刻要當好一個“學生”的角色。
二、轉變思想,提高課程意識
新課改中體現的“自由”思想比較多,鼓勵學生進行創新。不再一成不變,照本宣科地陳列知識,只針對應試教育,而更多地體現了參與的思想,互動的方式。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進行教學,而要注入更多的思想。轉變固有的思維,做授課的“主人”。
人教版新課標中體現了很多交互性的模塊,給了教師很高的自由度。并不是說課改了,教師的原來那套方法就不靈了;也不是說標準改好了,就不需要教師的意見了。恰恰相反,新課改是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拓展了教師的思維,同時也是在邀請教師親身參與到課程的編排上來,用第一手的經驗來完善新課標。參與課程的思考,這就是課程意識。在必修2第二章中,主要講解空間幾何的判定原理。在我授課過程中,就感覺課本內容不足以達到教學要求。課本中基礎定理知識豐富,但是缺乏綜合性的說明。對于一些解題技巧、輔助線的做法等“實戰技能”,書中涉及卻少之又少。學生在學習完一系列定理之后,應用起來還是摸不著頭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歸納總結任務量就非常大了,知識龐雜,不利于回顧復習。我認為在這方面教材欠缺了一些引導性的內容。這時候我們教師要發揮能動性,我個人也撰寫了教材的修改意見,投遞到教材編寫組,收到了良好的反饋。
教師在課程標準完善的過程中不分水平高低,只要參與便是貢獻。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教師在自身發展的過程要與課程的發展相得益彰。轉變被動思想,提高在課程中的主動意識,才是教師發展的正確方向。
三、學會反思,激活內在動力
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實踐者有兩種,一種是教師,另一種則是學生。學生也是位于課程第一線的參與者,準確的說是課程的接受者。學生之于課程猶如消費者之于產品,要想受到課程的良好效果,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教師在傾聽意見中反思,對自身也是一種內在的激勵。
選修1-1的第二章中,講解了圓錐曲線的知識。求解圓錐曲線的方程是整個高中乃至高考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這章的講解中,我顯得十分謹慎。但是過于謹慎卻暴露出一些缺陷。我按照新課標的教材認真備課,在課堂上盡量全面的講解知識點,呈現公式、詳解技巧。這一章的教學任務量大,我自己都感到了壓力,因此在課堂更不敢松懈,抓緊了每分每秒,恨不得將畢生所學一夜間都傳授給學生。但是從學生作業、測試中反饋回來的信息卻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反思了自己的備課過程,自感沒有什么疏漏,于是就向同學們詢問原因。很多學生反饋給我的信息是——講課節奏太快。我恍然大悟,在面對困難的章節時,我自己就慌了陣腳了。欲速則不達,終于我領會了問題的所在,積極改進了授課方式。在原有的計劃上,增加了學生練習實踐的過程,邊練邊講,最終讓學生打好了基礎,實現了我的教學目標。
不恥下問是古已有之的學習理念,身為教師,傾聽學生心聲、反思教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材賦予學生更高的自由度,教師與學生,還有一層通力合作的關系。
四、積極創新,建構個性課堂
新課改中滲透了很多“創新”的思想。現在社會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然而應試教育卻成了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我們不能要求學生在長久的應試教育體制下,“突然”地就會創新了。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的教學模式也要創新,建構一個個性化的數學課堂。
數學是一門考驗人思維的課程,靈活的頭腦對數學的學習是絕對有幫助的。在當今的高考中,數學的題目越來越靈活多變,難以捉摸。除了普通高考以外,學生還有“自主招生”這一選項。自主招生也是一條不錯的道路,對學生思維靈活度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我鼓勵同學們“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從此教室的墻上就多了一塊小黑板。同學們輪流每天在黑板上更新一道自主招生的題目,并由布置的人負責解答。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更有主動性,這也成了我們班級的一大特色。
新課改只是一個創新的開端,真正的創新課堂需要師生共同營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專業的發展要逐步轉變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上來。
以上就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一點思考,希望對各位讀者有所啟示。高中新課改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挑戰。教師在新課改中扮演著主要角色,起著關鍵作用,作為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把握好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筠弢,劉捷.變革中成長:高中新課改與教師專業發展[J].當代教育科學,2004(12)
[2]吳鳳.論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J].教學與管理,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