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衛華
摘要:半年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國家要積極推進思政課建設、深化學校思政課改革。在2019年的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他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近日,部分香港“廢青”帶頭暴亂,更是把關于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作用的思考推向云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應主動承擔起“鑄魂育人”的歷史使命,在教學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國家培養合格公民和有用人才。
關鍵詞:立德樹人;核心素養;研學
近日,我國香港爆發了一波不小的騷亂,其中,不少學生積極參與香港暴亂,有些甚至成為暴亂的中間力量。這些年輕人在臉書香港廢青聯盟里,被統稱為“廢青”。
到底是誰制造了這批“廢青”?大多數人認為反對派綁架的“通識教育”是罪魁禍首。據悉,香港“通識教育”的初衷是要學生掌握分析社會時事的能力,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但結果并非如它所愿。沒有正確的思想教育,沒有科學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沒有正能量的持續浸潤與熏陶,這些所謂的“廢青”無法形成正確的“三觀”,沒有應有的政治認同,更難以形成真正的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結果只能是胡來、亂來,只能是為了一點兒芝麻小利而成為他人利用的工具。從某種意義講,上述香港“廢青”的出現,是香港對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的必然結果。
近年來,思政課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中國合格公民方面的功能再次被越來越引起重視。在2019年3月18日上午的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作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理應主動承擔起“鑄魂育人”的使命,為造就一批批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代化合格公民而努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新事物的不斷出現,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作用日益凸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承擔著更加艱巨的“鑄魂育人”的歷史使命。具體說來,可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堅守課堂主陣地,落實立德樹人
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引導學生成長的主陣地,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人格魅力等方面主要都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傳遞,離開課堂,所謂的教學目標就很難實現。
作為思政課教師,必須立足課堂,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把學科核心素養積極落實到位。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正視思政課本身理論性比較強的特點,努力克服為了講理論而理論連篇,導致“滿堂灌”的現象出現。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該注重理論與體驗相結合,努力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課堂上,思政課教師應努力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全神貫注于學習之中,這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為此,我們可以——
對一些涉及重大時事問題,可提前下載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素材,特別是影音素材,通過多媒體在課堂上當堂展示,以形象生動的影音內容吸引學生眼球;也可以請學生提前做好相關重大時事主題介紹PPT,在課堂上讓學生當回演播員,做新聞播報和時事點評。
對涉及價值觀等是非行為問題,可提前設置正反兩個觀點,課堂上通過辯論賽的形式進行正反兩方互辯,最后老師總結;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小組意見,然后由小組代表匯報交流。
對與學生學習生活聯系較密切的,可提前設計簡短小品,課堂上請學生當堂表演,由學生討論感想。
對一些涉及法律問題,可以讓學生當回小法官,利用課堂開展模擬法庭,讓孩子們體驗法律的尊嚴。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要落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上。所以這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課堂上多采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思政課真正把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到實處。
二、創造作業新形式,助推立德樹人
長期以來,大多數思政課教師布置的作業基本上都是那些看題和抄寫答案的內容,這種做法也可以引發學生對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等方面出現的現象進行思考和分析,但這種一成不變的做法會導致學生對思政課慢慢失去興趣,進而隨便應付作業,最后效果可想而知。
不斷創造作業新形式,對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助推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不可固守著老祖宗那些原本適合今天卻已明顯落伍的做法,主動創新思政課作業形式,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比如新聞點評題,思政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新聞演播員在家對新聞進行演播和點評,由家人配合錄制視頻,或模擬廣播播音員在家播音,自己用手機或錄音筆錄制成音頻,然后把視頻或音頻上傳到網絡,并把上傳后的網址信息生成一個鏈接二維碼。這張二維碼就是學生要上交的作業。教師可以把二維碼拍照發班級家長群,讓大家掃描收看或收聽,也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公開展播。這種做法造成的效果絕對震撼,哪有學生隨便應付的道理。
比如可以選擇某個章節,讓學生課后為某一部分同學或某同學專門命制適合他們學習能力的試題。命制完成后,教師再修改或直接分發作為目標同學的課后作業。
比如針對教學中的某話題,可以布置各學習小組課后合作完成“主題PPT”制作,并約定時間讓各小組進行“主題PPT”展示。
再比如針對某一重要觀點,教師可以布置課后小論文;針對某部分知識的復習歸納,教師可以布置思維導圖……
思政課教師通過各種作業形式的創新,能夠較好地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潛能,促使他們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從而為思政課更好地達成立德樹人目標、培育學生高尚品格提供了有效渠道。
三、走出校園多研學,優化立德樹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部于近年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游的意見》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培養核心素養。思政課作為一門以理論學習為主的學科,絕不能固守原有的“圈養”模式,而應有意識地走出校園,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資源和力所能及的外地資源,帶領學生積極參與有組織、有安全保障、有學習目標的研學活動,讓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知行合一,優化立德樹人途徑。
我們可以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和運用本地特色資源的價值,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如走進鄭成功紀念館,讓學生感受、了解和學習英雄,強化愛國主義情感;如走進葉飛將軍紀念館,讓學生感受他為國為民、不怕犧牲的英勇氣慨;如走進李贄故居,學習他不因循守舊、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如走進李光地故居,讓學生感受他一生清廉勤政、剛正不阿的清官氣質;如走進本地偏遠山區,讓學生通過鄉村巨變真切、具體地感受祖國發展的脈搏,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責任感,等等。
如果有條件,我們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聯合設計學習目標,通過上級許可的程序和渠道,與學校和其他學科教師聯合帶領學生進行有組織、有安全保障的遠程研學旅行,帶領學生共同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先人的偉大智慧和宏偉胸襟,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通過走出校園,學生將有更多機會體驗真實情境和梳理現實問題,這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與現實應用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在對現實情境的感悟中將課本所學升華為現實情感,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這是梁啟超先生《少年中國說》的精典名句。中國要避免類似當前香港“廢青”這一群體的出現,教育要先行,思政課要先行,立德樹人要先行。
參考文獻:
[1]林建胡,陳志勇,陳香.新時代“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討[J].衡水學院學報,2019,21(04):91-95.
[2]王欣,蔡文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與針對性的可行性路徑[J].林區教學,2019(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