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要:“整式及其加減”是魯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文章首先分析本章的教材內容,然后提出合理的微觀教學目標和宏觀教學建議。
關鍵詞:整式加減:問題情境:問題探究
一、教材分析
“整式及其加減”是魯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章內容一共分為七節。
第一節:用字母表示數。用字母表示數的第一步,就是要對問題進行一般化,而在具體問題中進行一般化的表示,需要首先探索具體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或變化規律,然后用符號表示。
第二節:代數式。在概括出代數式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例子讓學生經歷從語言敘述到代數式表示、從代數式表示到語言敘述的雙向過程;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代數式值的實際意義,在計算代數式值的同時,體會代數式運算在判斷和推理上的意義等。
第三節:整式。在具體背景中學習單項式、多項式、整式、單項式的系數、多項式的次數等概念,為整式運算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進一步熟悉用代數式描述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
第四節:合并同類項。利用直觀的方法引導出合并同類項的法則。
第五節:去括號。延續起始課的情境,獲得去括號的法則。
第六節:整式及其加減。利用合并同類項法則和去括號法則進行簡單的整式加減運算。
第七節:探索與表達規律。一方面,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并用字母表示,進而發現一般規律;另一方面,呈現具體問題中的一些現象或規律,嘗試借助代數式進行解釋。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了解與整式、單項式、多項式相關的概念,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2)理解同類項及合并同類項的意義,會去括號,在準確判斷同類項的基礎上,正確進行整式的加減運算;能用文字、字母清楚地表達去括號與整式加減法則的過程。
(3)通過實際問題和乘法分配律解釋合并同類項,理解合并同類項、去括號的依據是結合律、分配律;理解數的運算律和運算性質在整式加減運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夠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來,在利用合并同類項、去括號法則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嚴謹性和條理性。
(5)能利用字母表示數及整式加減運算,探索具體問題中的一般規律,及解釋具體問題中的現象或規律。
三、教學建議
1.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與整式相關的很多概念都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應該盡量從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問題情境,引導他們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等數學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符號表示這些關系,進而概括出相關概念。
案例1:單項式概念的建立過程。
為了引出單項式的概念,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當水結冰時,其體積大約會比原來增加1/9,xm3的水結成冰后體積是多少?學生經過思考,很容易得到答案:水結成冰后體積是10/9xm3。
2.注重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教學
(1)知識的形成過程。
單項式、多項式概念,以及整式加減運算法則等知識都有生活背景,教師應該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習得知識。
案例2:去括號法則的教學片斷。
師:怎樣合并同類項?
師生互動,說出每步的運算依據,明確算理。
(2)知識的應用過程。
單項式、多項式概念,以及整式加減運算等知識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引入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除了從生活實際中獲取這些知識外,還要利用這些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加深對“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認識,逐漸形成問題意識,
3.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數學教學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展。教師應該設計并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發現等數學活動,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相關概念的特征或法則,逐步形成較為規范的語言,使學生真正理解用數學語言表達的數學概念及法則的確切含義,并能夠運用相應的法則和定律去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樹臣.關于形成數學活動經驗的若干問題[J]中學數學雜志,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