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娟 尹雄兵
摘要: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對各個領域產生了沖擊,其中留守兒童就成為了經濟浪潮下的產物。在近十幾年的時間里,我們一直在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發現了很多問題也積極地從各個方面嘗試解決這些問題。這是我國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會逐漸消失,但是還是要引起高度重視。
關鍵詞:農村教育;留守兒童;關愛教育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深入,社會各界人士越來越重視教育質量,在追求物質生活滿足的同時也注重為孩子們提供更加殷實的經濟生活條件。在農村地區,很多家長為了這一目標,選擇外出務工,甚至常年在外,家里的孩子交由隔代親戚撫養,這些孩子也就成為了留守兒童。
在近些年的教育進程中,黨和政府大力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并且努力向農村等教育落后的地區傾斜教育資源,十分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針對這一背景,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深入地走訪,采取與留守兒童談心和追蹤調查等方式了解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心理上:內心獨立又普遍脆弱
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缺乏及時的溝通,再加上撫養人多為隔代親戚,更加重視的是溫飽而不是心理關懷,留守兒童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著心理問題。通過與不同年齡階段的留守兒童聊天,我們發現年紀越大的孩子的心理問題越明顯,最突出的問題是孤獨。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他們會選擇自己應對,這是獨立的表現,但是他們內心又十分的敏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性格內向。在處理問題和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比較封閉,并且更加脆弱。
二、生活上:基本自理但習慣不好
性格獨立是這些孩子在長期的留守生活中所形成的,這一性格也影響到了生活習慣上。以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為例,他們往往能夠很快地適應寄宿制的生活,并且具備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對家庭的依賴程度也比其他的孩子少。但是我們在觀察中發現這些學生的生活習慣并不正確,例如不講衛生,言語粗俗等。當然這并不是發生在所有留守兒童身上。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因為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沒有注重這方面的培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給兒童做了不好的榜樣,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學習上:缺少關注且差異較大
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的表現可以這樣概括:群體情況不樂觀,但是個體差異性大。通過向各個學校和各個年級的老師詢問,筆者發現從學習成績上來說留守兒童的表現并不優異,甚至有一些一直是班級的最后幾名。但是少數留守兒童的成績非常優異,以平時表現的非常內向的女生為主。不管如何,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問題需要我們重點關注。
針對以上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分析,在考慮到自身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做出針對性的對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家庭:注重關懷,確保健康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形成過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家長做出努力與改變。當然這不意味著家長要放棄外出工作,而是要更加重視學生的教育問題,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來。例如,平時要多打電話,詢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問題,與學校和老師進行溝通,從側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節假日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和孩子團聚,共同生活。除了父母之外,撫養人也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關懷,不能只是關注學生有沒有吃飽穿暖,而是要對學生進行監督,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等。
(二)外界:積極關注,正確引領
社會各界和學校要為留守兒童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以政府為代表的社會機構可以積極呼吁,號召全社會給予這一特殊的群體以更多的關注,或者組織各種各樣的幫扶活動。學校作為留守兒童成長的關鍵場所,也要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工作中,教職工們可以多多地與留守兒童聊天,了解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在教育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更加耐心的指導,幫助他們把學習成績提高上去。遇到心理動態波動比較大的學生,學校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幫助孩子成長。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因為在生活中受到的關懷比較少因此更加容易出現問題,無論是家長、學校還是社會都有責任,有義務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家長適當追求物質財富,留出多一點的時間來關心孩子們的心理狀況,學校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給予更多的鼓勵與關懷,社會積極呼吁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留守兒童也能茁壯成長,早日成為社會的棟梁人才!
參考文獻
[1]侯曼,武敏娟,任旭.生態系統視角下隔代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影響——以陜西省太白縣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35(08):85-90.
[2]惠衛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問題實證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08):136.
[3]王子琳.基于社會工作教育扶貧的實踐探討——以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和中陽縣留守兒童為例[J].經濟師,2019(08):33-34+144.
[4]張變玲.城鄉接合部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的研究[J].學周刊,2019(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