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順
摘要:本文將80例ICU危重癥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監測和護理,觀察組病人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對兩組病人心理狀態和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觀察人文關懷護理對重癥監護室危重癥病人的影響。
關鍵詞:危重癥病人;護理滿意度;重癥監護室;人文關懷
重癥監護室(ICU)主要是指由于病人病重而需要加強監測與護理的病房。在ICU病房進行治療的病人一般病情比較危急與兇險。因此,對ICU重癥病人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十分有必要。本次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人文關懷護理對ICU危重癥病人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ICU危重癥病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6歲~79歲(65.4歲±5.9歲);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4歲~80歲(63.9歲±6.3歲)。參與本次研究的病人均為ICU危重癥病人;所有病人意識清醒,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愿望和需求;病人和家屬知曉并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意識昏迷及在研究過程中因意識障礙不能表達自己需求退出的病人。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預方法對照組病人采用常規監測和護理措施:常規入室宣教,對病人病情進行全面風險評估后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根據病人的溝通能力選擇有效的溝通方式,以便醫護人員清楚地掌握病人的實際需求。觀察組在常規監測和護理基礎上對病人病情進行全面風險評估,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增加人文關懷護理措施。
1.2.1有效溝通責任護士對新入院病人進行關懷需求評估,每班花5min時間與所負責的病人進行溝通,尤其是留置各種管道的病人,要求護士每班告知病人留置管道的目的、重要性、配合的注意事項;和病人家屬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根據需求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責任護士在交流過程中認真觀察病人以及家屬的面部表情和情緒,盡量明確病人和家屬對治療效果的期望值。
1.2.2傾聽和陪伴責任護士充分尊重病人,每天初見病人時給予一次禮貌的、病人喜愛方式的稱呼;告知病人責任護士的姓名,如有需求時及時表達;充分尊重病人,鼓勵病人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認真傾聽病人的意愿和需求;每班陪伴時間不少于10min。
1.2.3營造舒適溫馨的ICU環境責任護士將ICU內儀器設備的相關信息全面的介紹給病人以及病人家屬,認真叮囑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以此來消除與緩解病人恐懼與焦慮的不良情緒;確保要求的濕度與溫度,每日2次通風;光線晝夜分明,夜間關閉大燈,開啟床頭小燈,適當調低報警音量;尊重病人的個人隱私。
1.2.4彈性探視,鼓勵家屬參與病人早期康復活動重癥病人在受到疾病打擊下會發生情緒不穩定、譫妄、不配合治療等,采取彈性探視制度,滿足病人對親情的需求,同時也滿足家屬對自己親人陪同的愿望;讓病人充分感受家屬的支持,同時也幫助病人在轉科或出院后能夠繼續得到家人正確的照顧及護理。
1.3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的調查問卷對病人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病人得分≥40分為非常滿意,25分~40分為一般滿意,<25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②觀察兩組病人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護理前后病人心理狀態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狀態越差。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 檢驗、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3.1構建良好護患關系,提升病人滿意度護理人文關懷是將護理中的人文因素提煉出來并進行升華,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融入護理人員的日常語言和行為里面,滲透到臨床護理實踐的每一個細節。為提升護士的人文素養,科室制定《ICU人文服務規范》,為病人提供幫助,提升病人滿意度。
3.2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每班增加交流和陪伴時間后病人感覺到被重視,有不適癥狀和內心感受會主動告訴護士,可以盡早發現病人病情變化以及潛在的情緒波動,及時給予處理和干預。
3.3加強探視與延續護理,對出院病人實施人文關懷護理能夠讓病人更真切地體會到來自醫護人員的關愛,從而進一步凸顯出人文關懷護理的個性化和需求性。
4小結
增加人文關懷護理方法的觀察組病人護理滿意度以及心理狀態均優于采用常規監測護理的對照組,證明對ICU危重癥病人給予人文關懷護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僅能夠有效提高病人護理滿意度,消除與緩解病人焦慮和抑郁心理,同時也改善了病人的就醫體驗。因此,人文關懷護理模式應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琦,宋敏,翟迪.ICU意識清楚患者真實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6(12):5253.
[2]孫文婷.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對ICU病人的護理效果探究[J].健康前沿,2017,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