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東方
摘要:最近幾年,校園欺凌現象普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尤其是在農村小學教育領域,因為教育思想以及環境的滯后性,對欺凌現象監管不力,而增加了校園環境的不和諧性。因此,針對具體的欺凌現象,學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鑒于此,本文主要圍繞存在欺凌現象的原因,以及具體的防治策略,展開合理分析。
關鍵詞:農村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分析;防治策略
前言:
學校是小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載體和和機構,其內部環境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品質建設。然而,就目前來講,在農村小學教育領域,欺凌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身心素質建設。針對此類問題,學校必須加強思想重視,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手段進行規避。
一、農村小學校園欺凌現象類型分析
目前,在小學校園環境中,欺凌現象普遍存在[1]。一些弱勢群體被欺凌、被傷害,在身心上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創傷。欺凌的行為類型具有多樣性,主要包括從語言、心理、行為等各個方面所展開的欺凌。身體欺凌具體指通過毆打、勒索等行為,被欺凌對象的財產、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語言欺凌通常指通過言語上的惡意攻擊,比如說針對弱勢群體的缺點或者缺陷進行嘲笑,或者用帶有威脅性的語言對其進行恐嚇等。不僅如此,在當前的小學校園環境中,還存在著關系欺凌以及網絡欺凌,即通過組建小團體,排斥被欺凌對象,或者利用網絡對弱勢群體進行侮辱,或者傳播一些不真實的謠言等,給被欺凌對象造成了較大程度的心理創傷。針對上述現象學校務必要加強思想重視,并采取有效的防護手段進行規避和預防,從而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
二、具體的防治策略探討
(一)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校園欺凌現象,學校需要做的是要向學生滲透校園欺凌的行為性質,以及相關的防護措施。讓廣大小學生對校園欺凌形成一個正確的思想認知,從而有效規避欺凌行為的發生,也能夠讓弱勢群體形成良好的自我防護意識,利用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正確的處理手段,有效地維護自身的人身安全。首先,學校可以定期組織知識講座,滲透校園欺凌具體定義、類型,以及范疇等,在此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多媒體情景展示、角色扮演以及小組探討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對校園欺凌加深理解。比如說,學生在知識講座組織期間,進行角色扮演,模擬高年級學生勒索低年級學生錢財的欺凌行為,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實踐體驗摸索正確的處理方式,學生可以針對自身的被欺凌現象,及時地與家長或者老師溝通,有效杜絕這一欺凌現象等持續發生。同時,學校也可以要求班主任定期組織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就校園欺凌相關主題進行探討和交流,借助多媒體積極宣傳與校園欺凌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二)校園管理人員加強對欺凌現象的監督
針對當前的欺凌現象,農村小學需要注重校園內部環境的有效建設與管理[2]。首先,制定完善性的校規校紀,實現依法治校。針對國家在校園欺凌方面的相關法規,就校園內部管理機制進行優化,督促在校師生樹立正確的法制意識。同時,學校需要重點加強欺凌現象的管理,專門成立管理小組,對校園環境的和諧性、安全性進行監測,以便可以及時發現欺凌現象或者實際行為,并做出及時的制止,避免學生的身心遭受更加嚴重的創傷。同時,學校需要加強欺凌行為的監督,通過完善校園內部監控設施,對校園環境進行全方面監督,以保障校園環境整體安全,避免因為監控死角而給欺凌行為提供可乘之機。
(三)加強預防,防患于未然
在農村領域的小學教育工作中,學校務必要針對校園欺凌形成良好的預防意識,本著先預防后處理的原則,構建完善性防范體系。首先,學校需要加強安保設施和人員隊伍的強化建設,組建專業性的安保隊伍,定期對校園環境進行巡查,從而及時地發現欺凌現象。同時,作為班主任需及時地與學生進行溝通,針對行為或者情緒異常的學生,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和情感引導,全面了解學生是否遭受校園欺凌,通過深層次的溝通了解事情的真相,并加強管理干預,做好被欺學生的心理輔導。
(四)及時處理,教育懲戒
針對欺凌現象,學校絕不能姑息,要對欺凌者進行嚴肅的處理,以達到懲戒和警醒的目的。首先,嚴格按照學校的規章機制,對欺凌行為的嚴重程度以及性質進行判定。之后,與公安部門合作對欺凌行為的執行者、參與者做出處理,開展相應的教育。而針對被欺凌對象,學校和教師需要做好相關的安撫工作。通過安排心理疏導活動,讓被欺凌學生走出心理陰影,積極、健康的面對接下來的成長生活。作為班主任更是要以耐心和愛心的態度,與欺凌學生進行溝通,緩解學生負面情緒。
(五)貫徹家校共育德育體系
針對校園欺凌行為現象,學校需要從德育角度加強教育工作力度[3]。讓廣大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之后,形成良好的品格素養,從根本上杜絕欺凌現象的發生。首先,學校可以定期地組織德育教育活動,比如說知識講座、主題班會以及團建活動,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提高學生的愛心,形成正確的生命觀,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以及人際交往習慣。同時,學校需要與家長建立有效的合作關系,與家長一起共同為學生提供德育教育。針對學生欺凌蠻橫的性格進行規范管理,向學生滲透正確的價值思想,以及生活理念,避免學生做出欺凌的行為。不僅如此,針對性格軟弱容易受到欺凌的學生,教師和家長應該有效合作,向其滲透正確的自我保護方法,讓其在受到欺凌之后,能夠及時與教師和家長溝通,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結論:
綜上,在小學校園教育領域,學校需要重點關注目前普遍存在的欺凌現象,并站在學生身心健康的層面,采取有效的防護手段。針對小學生開展多元化的專題教育活動,做好欺凌現象的全面監督,加強預防、處理以及懲戒,貫徹家園共育德育體系,提升學生的素質品格,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欺凌的不良現象,營造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甘富蘭.小學校園欺凌的類型及防治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78.
[2]張元龍.提高農村小學法制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J].甘肅教育,2018(17):79.
[3]薛玲玲,王緯虹,馮嘯.校園欺凌重在多元防控——基于對C市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的調查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8(03):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