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華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面臨的教育對象是思維發展水平較低、活潑好動的兒童,這一階段的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要依靠興趣吸引,因此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比較適合當前的教育活動。基于當前小學數學中寓教于樂教育理念的落實情況來說,作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我們更要致力于課程改革事業,提升數學學科教學實踐的趣味性和實用性。筆者在下文論述中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致力于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應用寓教于樂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質量的路徑,希望本研究的內容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寓教于樂;小學數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0-0156-01
“激趣”是教育教學的生命,尤其是以小學生作為教學對象,我們更要重視起小學生的興趣激發,利用客觀的教育環境對小學生的知識學習產生良性影響。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已經發現了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數學學科特點之間有矛盾性,怎樣解決這樣的矛盾性、提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就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新課改影響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在逐漸發生變化,我們也看到了傳統小學數學課堂的弊端,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促進教學方法和內容趣味化的同時,完成學科教學目標是我們課改追求的目標。
1.游戲教學,寓教于樂中提高課堂效率
游戲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顯然利于提升學科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因此在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基于小學數學學科教學需求致力于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教學實踐的趣味性。比如《認識人民幣》的課時教學活動中,我在課堂上分別寫出了100元、50元、3元5角等數值,要求學生實施單位換算,學生在初步接觸的時候,很容易在單位換算過程中出現混亂,因此我就趁機創設購物情境,學生分組選擇角色扮演,學生、老板、老師等等,依據我提前準備好的商品標價和人民幣,學生進入實際購物情境中,結合自己的購物經驗,進行人民幣單位之間的換算,利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起到優化學科教學質量的作用。
2.巧用懸念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提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還有一個有效且快速的方式就是設計課堂提問,營造懸念之后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被激發,這時候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可以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如筆者在教學“百分數和分數的相互改寫”時,我給分數示例“13/16”,提問學生能否將這個分數化成有限小數,學生在思考和計算之后,回答我說:“老師,這個分數能夠化成有限小數!”,接著我隨機要求幾名學生說出一個分數,并要求學生重讀思考剛才的問題。之后,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我要求學生隨機說出分數,我快速判斷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學生驗算之后發現我的判斷快速且精準,我順勢提問學生:“在不使用計算機的情況下,你們可以快速判斷分數能夠化成有限小數嗎?”學生表示否定,這節課就這樣順利導入了,問題情景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3.增加生活化氣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本身就和現實生活具有很顯著的聯系,因此我們需要集中分析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合理融入生活氣息的路徑。基于小學生的思維局限性,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數學學科特點之間的矛盾性,如果想要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化解教學重難點,小學數學教師在指導教學實踐活動的時候,就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結合實際生活經驗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新課標也提倡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契機,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驗數學學科的魅力,實現激趣目標的同時,降低數學問題的理解難度,體現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之間的巧妙融合。比如,“多邊形的面積計算”的知識教學實踐中,我結合班級植樹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教學知識,我提出了生活化的應用問題—學校組織三年級同學植樹,在植樹過程中規定我們種植樹木的區域必須按照多邊形分布,(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課件)二班植樹區域的形狀如下,你們可以幫王老師計算一下嗎?深入實際問題中,引導學生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體現數學學習的意識和價值,這也是寓教于樂、優化學生學習體驗的有效辦法。
新課程改革影響之下,小學數學課堂也開始發生了變化,更多教師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開始立足教學實際選擇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旨在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目標。作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的我們,需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改革理念,對提升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活動趣味性的方法展開探究和分析,希望以上研究內容可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月華,徐少鵬,張艷莉.談寓教于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06):131-132.134-135
[2]毛建平,杜平,張瑞藝.寓教于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7.32(02):171-172
[3]司廣梅,牛軍祥,楊清清.小學數學教學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好家長,2015.12(42):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