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申艷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意識培養的關鍵課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尋找教材內容與生活內容相似的部分,讓學生能夠直面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并在課堂教學中與大家共同討論,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為學生未來的成長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課程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便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提出如何在教學中體現人文素養的措施。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人文素養;教學效率
隨著教育改革開放,教育主體成為學生,在教學中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精神健康,在教學過程中要輸入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能夠理性的對待外界事物。教學中的人文教育體現在每個課堂之上,道德與法治作為傳統思想品德的重新整合和內容創新,是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法治社會觀念,并對我國依法治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素養”,能夠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素養。
一、在備課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相比其他學科,更加關注的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通過課堂參與學習、互動探究及社會實踐來提升學生的思想是該們學科的重要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個性來制定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導案,遵循學生個性發展,促進學生文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人文素養的培養首先需要從教材開始,在每節課堂教學中都以本節課為主題,展開人文素養教育,才能實現根本教學目的,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比如《豐富的社會生活》一顆中,教師首先要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來進行備課,讓學生在感受社會生活多彩絢麗的同時,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的發展,學會從國家的角度來愛國,而并不是從個人的角度來愛國。該堂課中與學生的生活極其的相近,教師可以在備課中留出時間,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生活,如此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學習和生活中的人文素養,同時又明白了何為社會生活。
二、授課時,提升人文素養教育
人文素養的培養是對學生精神層面的教育,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事物價值和生存意義的深入探索,對于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有積極意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需要轉變觀念,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切實的在課堂中做好相關的人文關懷工作,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對教師產生充分的信任。比如在《網絡改變世界》該課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能夠對互聯網有正確的認知,并擁有良好的網絡生活態度,樹立對科學技術的崇敬之情。網絡的發展對于人類社會影響巨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游戲對于中小學生的學習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升學生的網絡信息辨析能力,正確認識網絡的積極作用。比如,在課堂中提問“網絡對你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和改變?”通過學生們的回答,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改變的積極意義與消極意義。并設置情景課堂:在面對網絡游戲和網絡小說時,你會怎么做?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來對其進行分析,隨后教師便可向學生講述游戲和小說的兩面性,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自己應該在生活中如何面對游戲和小說。在網絡環境中,我們仍然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在做事情之前學會思考事物的兩面性,從而做出正確的分析,再做出決定。
三、課后實踐時,拓展人文素養教育
道德與法治教育僅有課堂理論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課后的實踐,才能讓學生將自身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開拓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在實踐中不斷的讓學生豐富理論基礎知識的認識,從而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好的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真正的提升人文素養教育水平。比如《網絡改變世界》過程中,讓學生收集資料,或者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學生了解近年來社會因為有了網絡的參與產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并為學生設置辯論題目“網絡的利與弊”讓學生通過自我總結來陳述網絡的好與壞,最后對辯論進行總結,然后繼續引入生活中的網絡事件,讓學生能夠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仍然能夠堅持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以良好的道德品質及人文素養改變現有的網絡環境。
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人文素養的滲透性教育,讓該學科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做一個遵紀守法、愛國愛法以及擁有正確世界價值觀的新時代優秀少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并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養教育素材,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思想與人文素養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陳開洲.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7(3).
[2]張美貞,曠新華.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8).
[3]劉德東.試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