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銀燕
摘要:我國的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為德育教育的全面開展和實施創造了有利條件。它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能把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從新的教育教學背景出發,深入地探究新的教學方法,真正把學生智育和德育的發展融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深化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以達到教書育人的教育目的。 學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課堂授課,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華。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種滲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現。既然是滲透。那就一定要講究一些藝術性和操作方法。 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身體還不成熟、心理發展還不完善,內心都非常單純、對人無害,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應該注重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培養,不僅要教授學生學習好小學語文課本的語文知識,還要培養好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對世界充滿了善意并且信任的人。教師在教授小學語文知識的時候要注意將德育教育慢慢的滲透進學生的腦海中,讓學生明白做事情的是是非非,明白如何正確的處理自己遇到的事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激發自信;愛國主義;積極心理
小學語文教師要滲透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的時候產生強烈的民族自信感,對中華文化有一定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地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禮德文化,并將之付諸于實踐當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心態,讓學生擁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熱愛祖國,并積極的為祖國做奮斗,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要塑造學生的積極心理,讓學生熱愛生活,當遇到身邊的事情要用積極的心態去考慮問題,溫柔的對待他人,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
一、激發民族自信
教師教授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要注意激發起小學學生的民族自信,學生要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和人民產生自信和信任,熱愛我們的人民,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很多寬容待人、誠實誠信的典型故事和事件案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授的課堂上可以給學生們去講解和拓展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到古代人對待自己遇到的事情和他人的處理態度和解決方法,讓學生能夠向他們借鑒并且學習他們的做法。
例如,教師在教授《夜書所見》這一篇古代詩詞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語文課堂上對這首詩的講解去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喜愛。《夜書所見》這一篇古詩講述的是作者葉紹翁在夜晚時看見的景象,有蕭蕭的梧桐樹葉,也有江上坐船觀景的游客,有兒童嬉戲,也有籬笆和岸邊的明亮的燈。作者通過只言片語將夜晚作者所見之景描繪得生動動聽,可見,古代漢語及其強勁的概括力,每一個字的含義都極其深重。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的語文教學去漸漸地加深學生的民族自信,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生自信心并且能夠認同語文知識和內涵。
二、培養愛國主義
教師在教授小學語文知識的時候要注意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會學生熱愛祖國,培養好學生正確并且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教師在遇到一些有關于愛國英雄事跡的文章時,要學會宣揚愛國英雄良好的愛國品質,并且慢慢的教導學生如何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違反法律的事情不能做,背叛祖國的事情不能做。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習到其他人的優秀品質還應該將他人的優秀品質轉變為自己身上優秀的品質。教師從日常教授的語文文章和知識中慢慢的去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去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優秀的小學學生,不僅要懂得語文知識還應該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應該學會效仿學習到的優秀人物的做法。
例如,教師在教授《一面五星紅旗》這一篇語文課文時,文章寫道主人公在國外讀書,但是心里仍然心心念念著祖國,所以決定一次旅行,并把五星紅旗帶著加入這次旅行。在課本的結尾的附帶資料中也說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規定: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該尊重和愛護國旗。可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對人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守護并且尊重國旗,這樣的愛國意識教師應該要教導學生、培養學生,讓學生能夠尊重和愛護國旗,并且能夠愛護祖國,維護我國的國家象征。
三、塑造積極心理
小學教師要塑造學生積極的心理,在遇到平常生活中的事情的時候要以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學會認真的去思考事情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處事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小學語文中的語文知識都是積極向上的,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所以,教師在教授文章的時候要注意總結文章的中心內容,講解人物的優點和正確的做法,并且在課堂上去呼吁學生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讓學生不僅認同其做法并且學習其做法。
例如,教師在教授《詹天佑》這一篇文章內容時,這一篇文章內容是講述詹天佑的生平事跡的。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的,他是我國的偉大工程師,而支撐他頂著重重壓力去設計這一條鐵路,多次進行修建和設計的是他對祖國的熱愛,是他的熱忱之心,他相信祖國會有遠大的未來。所以,他堅持的去為了祖國的美好明天去做奮斗,這樣的積極心理是他保持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堅強不息的品質所支撐起來的。學生要學習他的優秀品質,并且保持著相同的積極心理,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慢慢的將人物的優秀品質去滲透進教學當中。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語文中要慢慢的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去相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實力;要培養好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成為一個熱愛祖國的人;要塑造學生積極的心理,積極的面對困難并積極的解決困難。
參考文獻:
[1]楊聰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05)
[2]王玉香.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03)
[3]喬正雄.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4(15):98.
[4]汪天英.小議小學語文課堂德育教育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09.
[5]胡景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創新教育[J].文學教育(下),2019(08):188.
[6]孫淑琴.小學語文閱讀高效課堂的構建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