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良
摘 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面向全體學生,以因材施教為原則,使每個學生得到自身能力水平的發展,因此,分層教學模式的運用為這一原則的落實提供了現實的保障,本文筆者對這一模式在高中數學學科中的應用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有效教學
高中數學為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基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在高中時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認知水平,加之學生各自思維發展的存在差異,導致班級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不同,高中生的思維發展為經驗型向理論型的不斷轉化,要求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期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使每個學生在自我思維可接受范圍內達到最優化學習效果,本文筆者以分層教學模式為出發點,從“課題引入、教學活動、課后作業、多元評價”四個方面對高中數學有效教學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進行分層的目標設置
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存在差異,教師應抓住全體學生的這一不同特點,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準備工作,首先在備課環節,不能單獨的以思維發展靈活的學生為主進行直接導入新知的探究學習,教師應把學生按照不同類型進行分層,對學生的學習目標要求也要進行不同的設置,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學習目標為基礎知識的學習,中等水平的學生的學習目標為變式能力的提高,學有余力的學生以探究能力的培養為主,同時,在導入環節,以復習舊知為導入,使基礎薄弱的學生補充知識,完善知識,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復習與鞏固,達到統一水平的基礎上對新知進行探究。
筆者在進行“函數與方程”備課環節,在教學目標設置方面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基礎薄弱的學生理解函數零點的概念,領會函數與方程之間的關系,掌握零點存在的判定條件,中層水平的學生在此基礎上需要掌握連續函數在某個區間上存在零點的判斷方法,高層次的學生學會運用實際問題建立函數與方程的連接點,并能在具體問題中分類討論函數點的個數等,學生都能在確定的目標范圍內認知新知,獲得提升。
二、設計分層的教學活動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維發揮的空間,在教學中也要重視按照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的教學活動,同時,教師應把新知識分為不同的知識點,設計不同的難易程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對符合自身能力范圍內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索,并加以引導,促進每個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
筆者在進行“指數函數”教學中,首先以復習指數的運算性質作為教學導入,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建立統一的基礎體系,然后以細胞分裂的例子作為教學的展開,學生對指數函數具有表象認知后,進行不同探究問題的設置,問題一:“按照已知的函數結構,總結指數函數的概念,并通過設置幾個指數函數,通過畫圖像的方式揭示函數性質”,問題二:“在問題一解決后進行舉例說明函數性質的應用”,每個學生在自我能力可控的范圍內進行討論、思考、探究,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進行及時的引導、啟發,不僅達到每個學生完成問題的探究結果,而且對教學效果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設置分層的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作為鞏固新知的依據,也是把零散知識進行整合的良好手段,課后作業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統一的布置,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毫無頭緒,部分學生解決問題時不能滿足自我能力的突破,作業的設置則失去了復習的目的,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按照必做題與選做題的方式進行分層作業的布置,達到學生在自身能力程度中得以提高。
筆者在進行“冪函數”教學中,首先以填空題與選擇題的形式設置基礎知識的考察,如:“冪函數的性質、單調區間、圖像判斷等相關問題”,然后以解答題的形式設置證明題,如:證明“函數在R為奇函數也為增函數”這一問題,最后在拓展題中設置應用題,結合實際問題,建立模型,并得到結果,學生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進行題目的選擇與復習,達到鞏固的目的。
四、展開分層的多元評價
評價是學生建立自我認知、反思自我與建立自信的動力機制,教師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容易造成部分學生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教師應改變這種評價方式,而是展開分層評價,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及時肯定與鼓勵,并抓住這部分學生的其他優點,使其建立自信心,對于高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縱向比較,鼓勵他們突破自我,得到自身的不斷發展,從而做好雙向激勵工作。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模式為教學有效的開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教師作為教學的研究者與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結合具體的學情,從各個環節進行分層教學設計,如:“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課后作業”等多個方面進行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得以提高,從而落實因材施教原則,達到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荷花.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J].文理導航(中旬),2018(5):40-40.
[2]羅革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11):94-95,共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