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芬
摘? 要:產教融合平臺是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載體,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必要途徑,同時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的突破方向。以轉型試點為契機,構建和完善集實踐教學、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產業培育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平臺,進一步深化協同育人。
關鍵詞:轉型發展;產教融合;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9-0062-03
Abstract: The platform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educate students. It is a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breakthrough direction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o transform into applic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Take the transform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build and improve a platform fo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that integrates practical teach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dustry cultivation which can further deepe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words: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latform
一、概述
產教融合平臺是學校和行業、企業、政府及社會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地方普通高校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推動應用型科學研究、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具有積極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以下簡稱“學校”)作為廣東省首批普通本科向應用型轉變試點高校之一,不斷加強產教融合平臺建設,通過平臺實現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的結合,著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吻合度。
二、應用型普通高校產教融合改革背景
(一)一次躍變:從“產教結合”,到“產教融合”
產教結合,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熟練勞動者,這是為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而提出的辦學要求。195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確,“教育要為無產階段政治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進一步明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9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再次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
產教融合,則是指教育和生產勞動彼此融通,相互促進和發展[1],形成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貫通融合。2013年,《教育部關于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要求,“完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建立健全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體制機制”。2015年,《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
從“產教結合”到“產教融合”,這是一個逐步演化和遞進的過程,它要求產教雙方在開展對接、集成并形成協同效應的基礎上,實現更大、更深的交集,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2],構建融合供需對接、資源轉化、價值交換和利益共享于一體的集成化平臺,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全新生態體系。從“產教結合”到“產教融合”的躍變,反映了人們對教育與生產、產業關系的發展性認識,同時也為地方應用型普通高校推進產教結合指明了途徑和方向。
(二)多重制約:產教融合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
1. 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一般來說,高校主要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職能,而行業企業則側重追求經濟效益并承擔社會責任,彼此通過產教融合平臺,謀求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整合利用,實現資源轉化、價值交換和利益共享。但是,由于產教融合平臺建設無法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直接經濟效益,加上地方普通高校科研能力有限,在很多方面無法滿足企業研發要求,這就導致企業普遍不愿投入較多資源參與產教融合平臺建設,造成“校熱企不熱”,企業經營功利性與學校育人公益性難以有機結合。
2. 平臺建設主體責權利關系不明。產教融合平臺具有的實踐教學、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產業培育等多項職能具有不同的經濟屬性,產教融合平臺產權的不完全性,決定了平臺運行過程中必然容易出現產權界定、利益分成、風險分擔等問題。例如,產教融合平臺產出的培養產權是不完全的,且難以明晰界定的[3],但培養產權可能會產生價值,為完善校企合作激勵機制,培養產權仍有必要得到進一步界定。因此,產教融合平臺建設各方主體應當明確界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但在現實中,有的產教融合平臺建設時,校企雙方僅簽訂一個籠統的框架協議,主體責權利關系不明,必定會導致平臺推動工作流于形式,導致平臺建設難有實質性進展。
3. 平臺建設水平有待提高。產教融合平臺能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和辦學成本,地方普通高校十分重視產教融合平臺建設。但是,受資金、管理等因素限制,地方普通高校產教融合平臺建設水平普遍不高,難以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用性科學研究及服務地方產業發展需要。例如,產教融合平臺是對異質性教育資源的非線性整合,如果對知識、技術、場地、設備、儀器、資本等要素資源的整合水平低,會導致平臺難以發揮效用。再如,產教融合平臺主體職責劃分不明、信息能力差異,限制了產教融合平臺信息化建設,導致各平臺主體無法平等地掌握平臺運行信息,從而誘發逆向選擇。此外,產教融合平臺渠道不貫通、校企合作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深度參與、協調推進。如是種種,不一而足。
三、應用型普通高校產教融合平臺構建
(一)明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大學培養學術型人才,高職高專針對特定崗位培養技能型人才,學校作為教學型大學,處于中間層次,著重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著力解決職業領域的工程型、技術型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以實現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當前,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勢不可擋,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更是獲得全球百余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參與。學校積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大學生,既順應了時代發展需求,又落實了培育高素質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社會責任。
(二)推進與區域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學科建設
為更好地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學校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著力構建與區域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布局合理、學術氛圍濃厚、優勢特色明顯的學科梯隊,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應用型重點學科,持續加大投入學科配套建設經費,著力打造學科優勢及特色,并以重點學科為龍頭,帶動其他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轉型試點以來,學校機械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化學工程學科遴選為廣東省重點培育學科、珠海市優勢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法學學科遴選為校級優勢學科,初步形成了以工學為主、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科梯隊。
(三)促進產教資源要素的相互轉化
學校積極開展產教資源的互相轉化,一方面把學校的教育要素、創新要素轉化為行業、企業、產業的生產要素,另一方面把業界的生產過程、生產要素、創新要素轉化為學校的教育要素、教育場景和教育資源。
1. 積極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學校積極實施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的人才培養,將企業生產服務流程和價值創造過程融入人才培養環節,針對行業企業需求,在多個專業開展定向培養、訂單式培養和員工培訓,分類設計更具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和畢業論文(設計),并鼓勵把行業企業的一線需求作為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來源,將企業的生產過程、生產要素、管理模式、制度及文化轉化為教育要求、教育場景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掌握各項技能與技術,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進而實現畢業即就業。
2. 以業界需求引領人才培養。轉型試點以來,學校積極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遵從OBE理念倡導的反向設計、正向實施原則,從業界對人才的能力要求出發,反向設計并確定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過程,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進一步完善高質量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并通過各環節的反饋對人才培養過程加以持續改進。這就使得業界對人才的能力需求既是起點,又是終點,有效緩解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兩張皮”的矛盾。
3. 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特派員是高校優勢創新資源與區域企業、產業對接合作的橋梁。為深化產學研合作,切實解決企業各類技術問題,自2018年起,學校每年遴選十余位取得博士學位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并具有指導方法和管理能力,年富力強的骨干教師,作為科技特派員進駐珠海高新區前沿企業,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完善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在技術研發、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同時,通過實施科技特派員,有利把高校的創新工作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創新學科建設思路,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四)開展應用型科學研究
學校科研工作主動融入地方創新驅動發展體系,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地方科技進步為己任。學校科研工作不求“頂天”但求“立地”,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結合地方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積極為地方和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并積極提供技術咨詢。學校還進一步深化與地方企業的交流和對接,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開展協同創新研究,廣泛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化、技術咨詢、工藝創新等應用型科研活動。同時,學校積極在實用技術開發與推廣,專利技術的研發與轉化等方面,促使科研創新能力轉化新的生產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此外,學校還倡導以應用性科研引導應用性教學,鼓勵教師將最新的生產技術、管理理念和產業發展動態帶入課堂。
(五)豐富應用型協同教學資源
學校不斷豐富應用型教育教學資源,改造、建設一批“教學做一體化”教室、實訓室,與行業企業、政府等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習基地、就業基地、創新創業基地等,并統籌各類實踐教學資源,構建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開放充分、運作高效的專業類和跨專業類教學平臺。2015年,學校成立創業學院,作為我校對外創新創業工作聯絡接口單位,研究創新創業政策,建設創新創業課程,整合創新創業資源,協調創新創業事務。此外,學校還積極與美國布萊恩特大學、新墨西哥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培養,引入或共享國外優質教育資源。
四、結束語
2025年,我國將逐步實現由大眾化高等教育(Mass Higher Education)階段到普及化高等教育(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階段的轉進。地方普通高校要在未來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要改革教育教學模式,緊密結合地方(區域)產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技術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進一步順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及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需要注意的是,深化產教融合,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強新技術、新產業的戰略規劃指引及政策扶持,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提高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平臺構建的參與意識。此外,在產教融合平臺建設中,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需要就投入的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開展產權界定。
參考文獻:
[1]朱新生.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聯系與區別[N].科技日報,2018-10-25.
[2]劉志敏.產教融合:從“融入”走向“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8(02):24-25.
[3]李玉倩,蔡瑞林,陳萬明.面向新工科的集成化產教融合平臺構建——基于不完全契約的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8(0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