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玲
【摘要】 ?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使用已有兩年多時間,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部編教材具以下三個特點:(一)“部編本”語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較高的;(二)教材在課文選取、習題設計、教學活動安排、編寫語言、插圖和裝幀設計等方面,都力圖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三)“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結構是分單元組織教學,若干板塊的內容穿插安排在各個單元之中。筆者認為在課后作業的設計策略上也應隨之有所變化,故提出以下三個拙見以供參考:(一)、加強課內和課外整合,作業設計要有“深度”; (二)、加強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聯姻,作業布置要有“廣度”; (三)、作業設計要有“梯度”。
【關鍵詞】 ?部編初中語文教材 課后作業 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9-156-02
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使用已有兩年多時間,作為一名在一線的初中語文老師,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部編教材有以下三個特點;(一)“部編本”語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較高的。重視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指導思想明確,措施落實。價值觀的體現注意整體規劃,有機滲透,化為語文的“血肉”。這套教材處處都注意立德樹人,卻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潤物無聲,不那么“說教”;(二)教材在課文選取、習題設計、教學活動安排、編寫語言、插圖和裝幀設計等方面,都力圖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三)“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結構是分單元組織教學,若干板塊的內容穿插安排在各個單元之中。初中的結構是,每個單元都有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這是重頭。另外,每學期有三次綜合性學習,兩個名著導讀,還有兩個課外古詩詞誦讀。板塊設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綜合性也有所加強。
基于以上三個特點,老師們使用部編本教材,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教學實踐中還應當根據各自的實際來適當組合。備課要現有全局意識,不能備一課是一課,也不能臨時抱佛腳,克隆現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隱在”的知識體系,比較自然而又扎實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中。特別是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不應再停留在以前的舊的策略和套路上,下面筆者就此問題看看自己的拙見。
一、加強課內和課外整合,作業設計要有“深度”
蘇霍姆林斯曾指出:“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世界隔絕開來,這一點是多么重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閱讀是學生信息的主要來源。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就應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信息的習慣。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關注教材,而且還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應當嘗試著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并進而推廣到課外閱讀中去,使學生自覺的養成從閱讀中獲取信息的習慣。
語文教學能否較好地展現學科的人文性質顯得尤為重要,應該重視用學科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去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但是,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人文素養的缺失,面對生活時卻時常顯得不太成熟,甚至對生活缺乏應有的辯證認識、分析能力。比如布置他們寫一篇文章評論網絡流行游戲“,他們要不就是把這個游戲貶得一文不值,要不就是把游戲的樂趣捧上了天;讓他們評價一下“快女快男”選秀節目,他們要不就把快男快女“一棒子打死”,要不就把快男快女奉成“偉大的成功者”……生活在部分認識能力不高的學生的眼中似乎只有單純的黑色或白色之分,沒有絲毫中間色彩,學生看問題呈現出單一化、絕對化的毛病。對此,本人曾引導認識能力不足的學生閱讀了大量介紹和評論時事熱點的文章,如有關“反腐”、“犀利哥走秀”、“礦難”、“湖北孫氏兄弟”、“世界杯”、“房價”等大多數人關注的話題,還曾給學生征訂過《廣州日報》、《南方日報》、《雜文報》等報刊雜志,引導學生關注每天的生活。再有,大多數學生家里有條件上網,本人指導他們在網上搜索關于同一社會熱點的不同評論,歸納總結優秀評論的寫作角度,并且利用語文課組織學生針對同一社會問題開展辯論和寫作訓練。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大部分學生的認識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們的作文觀點不再是簡單的喜怒哀樂表達,而更多體現出對生活、社會深層次的認識、思考。同時,對社會熱點相關文章的閱讀,也不知不覺讓學生形成了關心生活,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習慣。
又如上的是人物描寫的作文課,課后最好布置學生回去自己練練筆,描寫自己身邊的人物或印象深刻的人物……“打鐵趁熱”嘛。若上完一節寫景的散文課,最好就布置學生背誦一些自己特別喜歡的段落或語句,并做做摘抄;若上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強,故事生動的文章,可以布置學生自愿組成小劇組編成課本劇。例如《皇帝的新裝》這類課文。學生編課本劇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的很好的機會。如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簡單道具,為了表現人物品質,學生就得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神態等,為了排好課本劇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等等。這項作業很花工夫,但學生對排演課本劇作業非常喜歡,而且學生在完成這項作業的同時就很好的完成了我們的教學任務。有時還可以根據上課的內容,課外布置背誦、摘抄、做資料卡、做手抄報、做采訪,寫隨筆等等各種各樣的作業,既能讓作業設計具有科學性,課內外一條線,讓課內課外的知識相輔相成,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加強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聯姻,作業布置要有“廣度”
語文,包羅萬象;語文,博大精深。語文,和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在把握語文課個性的基礎上,以課文的語言為憑借的課文,適當適時地向各科教學開放,使各科相互滲透、相互提高,發揮整體協同提高的作用。
教學實施過程中,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賞析歌詞,欣賞旋律。讓學生去認識、采集各種樹葉,自己創意制作一幅樹葉畫,再敘述圖意或講講畫里的故事。有的課文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算一算,運用自然常識動手做一做實驗。把閱讀同科技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寫觀察日記同航模、飼養、天文、地理、勞動等結合起來。
如《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的風景畫,唱了一曲春的贊歌。文章以盼春——畫春——贊春的順序安排全文,給我們描繪了五幅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我們一貫的做法是深入分析語文的語言特色,讓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美。筆者突破常規,將美術繪畫滲透其中。先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品味語言之美,寫景之妙,然后對內容只作簡單的點撥。最后布置學生選擇一幅畫,思考怎樣用圖畫表現出來,并讓他們評議誰畫得最符合文意。有個學生畫的是春風圖。風是無影無蹤的,怎么畫呢?他很聰明。他根據文意畫了一個小鳥站立柳梢,柳條都向一個方向微微傾斜。有學生問他:“柳條為什么是一個方向微微傾斜呢?”他回答說:“因為有風吹來,所以柳條會是這個樣子的。”他的回答不正是對文中“春風圖”的獨到理解嗎?
融合其它學科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表演、繪畫、歌唱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堂更輕松、活潑,使學習更高效、快樂。
三、作業設計要有“梯度”
筆者認為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步提升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平時作業的設計要有“梯度”。比如,我上的這一單元的文章主要是小說。小說的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這些都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那怎樣讓學生鞏固在課堂學到的知識,并能拓展課外,培養自己寫作的能力呢?那就需要我們教師在作業上優化設計了。比如,我上《最后一課》,我把講授的重點放在了人物的描寫上,作者怎樣抓住人物的特征,利用描寫人物的方法來寫,如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等等來刻畫“小弗蘭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布置學生回去練練筆,對某個熟悉的人物,抓住人物特征,采用人物描寫方法進行描寫。當我上另一節小說課,主要是抓住故事情節來講,那就布置學生復述課文,體會故事中最生動的地方。若是講到環境描寫,那就傳授學生環境描寫的技巧,進行練筆,對文中描景美妙的句子進行摘抄等。完成這樣有梯度、一體化的作業,學生肯定更加掌握小說寫作的精華,也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了。
語文課后作業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復習和鞏固,更是知識的再創造。本人通過教學實踐和反思,摸索使用部編初中語文教材后課后鞏固作業設計上的一些不成熟的方法,形式上要作業新穎活潑,內容上要讓作業切近生活,情感上讓學生作業態度平等真誠,功能上要讓學生學以致用,題型上要關注差異,思想上要側重創新,從而使學生不僅對語文作業感興趣,而且在完成過程中也有自己的創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以權作拋磚引玉之言。
[ 參 ?考 ?文 ?獻 ]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靳健.后現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
[3]杜德其.開放型語文作業題的訓練及運用策略[J]語文學刊,2009.
[4]王俊玲.設計開放性作業培養創新意識[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
[5]冼柳.語文作業設計的幾種形式[J].教育科研論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