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濤濤
摘 要:教學過程是生動可變的,課堂的教學活動來自于學生動態的發展。新課程呼喚生成課堂,動態生成雖然是非預設的,但有它生成的源頭,和諧文化、賞識評價、深層對話、柔性預設是生成的“營養源”,現實問題、挑戰性問題、人文問題等可以引發動態生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機智,巧妙處理,不斷豐富課堂動態生成性資源,激揚課堂生命活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 生活情境 動態生成 主動探究 靈活創造
葉瀾教授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激情的行程。當美麗的圖景出現后,教師應當用自己的教育底蘊、教學智慧及時捕捉并靈活駕馭,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但課堂能不能生成我們所期待的“圖景”、和“靈光”,讓原汁原味的自然課堂成為我們的教育生活,讓我們的孩子們在自然、和諧、個性張揚的課堂中成長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教學中展開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善于傾聽、捕捉、獲取學生的課堂學習信息,有效調控教學,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
一、營造動態生成課堂的“營養源”
1.和諧文化,是課堂生成的“營養液”
和諧的課堂文化首先表現為師生間以誠相見、情感交融,在課堂上聽不到呵斥學生,看不到苦惱和僵持的局面,師生在人格上應是完全平等的,課堂上師生之間應是一種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的關系,能使學生體驗到民主、尊重、信任、親情與關愛,同時得到激勵、鼓勵、感化和指導。“孵化”有效的課堂生成,是課堂生成的“營養液”。
2.深層對話,是課堂生成的“潤滑劑”
《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教學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已經不再是教師一廂情愿的“獨白”,而是師生互幫互學,師生共同組織形成的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課堂上是師生、生生之間自然的智慧的“對話”。只有和諧文化下的深層次地對話才有課堂的動態生成、閃光的生成。
3.賞識評價,是課堂生成的“助推器”
師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是促進課堂動態生成的重要因素,賞識評價是維系師生、生生有效對話的“紐帶”,是促使課堂生成“助推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評價時相互賞識、相互鼓勵,能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給學生以自信與信任、輕松與自由、個性張揚與思維放飛的“土壤”。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產生和釋放的“能量”將是超常和無法預測的,精彩的課堂生成資源可能隨時生成。
4.柔性預設,是課堂生成的“敲門磚”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新課堂,關注的重點是學生“主體”的學習狀態,教學預設要更多的注入學習設計的內涵,即教師的設計從“一般設計”變為“理念設計”、從“師本設計”變為“生本設計”,這樣的設計應是“柔性設計”。即教師在課前預設是要為學生的活動和發展,留出更多的、彈性的、柔性的空間,同時這種預設是一種板塊式的設計,而非程序式的“線性設計”。
二、創造動態生成課堂的“動力源”
1.在學生現實問題中獲取動態生成
教學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這就意味著教學資源有時應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曾經聽過一位教師教學《可能性》這一內容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利用學生非常熟悉的而且感興趣的“剪刀、石頭和布”的游戲引入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所研究的“不確定性”。其實“剪刀、石頭和布”不僅是一種游戲,其實更是生活數學的原型,教師捕捉、提取并應用“生活范例”,為學生學習抽象的概率問題提供了一種視角,搭起一座平臺。接下去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摸球,摸出了學問;摸獎,摸出了精彩。這些活動對學生來講,無不是富有挑戰性的,現實問題為課堂的動態生成提供了起點,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學生肯定有許多話要說。因此,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學生的現實性學習心理來組織生成性課堂教學,這樣容易引領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的探索過程中,讓課堂生成性的問題發揮更大的效能。
2.在挑戰性問題中引發動態生成
只有當學生思維接受挑戰時,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的欲望,生成更多的思維“火花”。我校一位教師在進行“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練習時,設計了這么一個習題:
計算:(1)864÷4(2)5580÷9(3)6054÷6(4)7200÷3
請你們根據試商過程和計算結果及算式各部分的關系,將這4道算式分類。
在以上的練習設計中,教師關注了學生思維的挑戰性,學生也就有了生成的空間,就有機會從不同的思維角度進行數學思考,最后呈現不同的思維結果。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的數學思想也得到了發展,使課堂在這樣一個問題空間中不斷出現有效生成。
三、發揮機智,巧妙處理,不斷豐富課堂動態生成性資源
1.節外生枝,因勢利導
曾經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千克的認識”中這么一個教學片段:
【教學片段】一學生問:老師,我看我媽買蔬菜、水果時,總是講買了幾斤,斤就是千克嗎?針對課堂上預設外的生成問題,教師沒有并沒有回避學生“節外生枝”的問題,而是順勢引導學生說:我們生活的區域,都習慣用“斤”作計量單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難聽到“千克”這個計量單位。其實“千克”是國家法定的計量單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習慣使用的計量單位,同學們有誰知道“千克”與“斤”的關系嗎?……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掂一掂”“稱一稱”感知1千克物體有多重,但學生還是覺得抽象,當把“千克”與他們熟悉的“斤”聯系起來時,學生就爭先恐后地回答“16個雞蛋大約1千克”……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教師積極捕捉了學生學習中的“節外生枝”,并充分利用了這一生成性教學資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還彌補了教師教學的薄弱和不足之處,教學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使課堂的預設外“生成點”又變成了一個背后的“亮點”。
2、將錯就錯,因“錯”利導。
曾經聽過一位教師在“乘數是一位數乘法”課始,出示17×3,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解法,教師針對這么多種的答案,并沒有急于講解正確的計算方法,而是將多種答案(17×3=31、17×3=51、17×3=321)呈現出來讓學生自主剖析,學生在分析中很快知道了錯誤原因:17×3=31是錯的,他忘記了進位;17×3=321是錯的,17×3=321連100都不到,怎么會有300多?(應用了估算的知識),還有學生說:“我知道是怎么錯的,個位上3×7=21寫下來后,十位上1×3=3沒地方寫了,就寫到21前面去了,所以錯了。”教學中利用對錯題的分析,促進了學生對算理的進一步理解,比單純的例題講解更有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新課程把課堂中師生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即時性的非預設的獲得與發展的生成,看作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作為教師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應在預設時設想著生成,珍視課堂的動態生成,恰當應對,靈活處理,使動態生成的資源變成源頭活水滋潤我們的課堂,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彭衛軍. 構建“有生命的數學課堂”讓課堂充滿活力[J]. 讀書文摘, 2016(24).
【2】馮金華. 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建構——構建動態課堂,凸顯課堂活力[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1(12):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