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豪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它倡導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思想須由傳統的“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教師的教必須根據學生的學而定,由學情定設計的教學策略。本案例旨在通過三個教學片斷來探討以學定教的策略問題,努力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生本課堂;以學定教;現實起點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9-0060-02
“構建高效課堂,實現最有效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快樂地參與學習”。這是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最期盼的。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高效呢?我想藉著《速度 時間 路程》一課的“體驗速度快慢”環節三次試教的不同教學片斷來與大家一起探討。
片斷一:
(1)感受劉翔的速度
師:在解讀人步行的速度4千米/時后,我們再了解一下跑步的速度,我國有一位跑步很快的運動員,你們知道是誰嗎?
呈現:劉翔110米欄的速度是9米/秒。
師:你有什么感受?有多快,有什么辦法讓大家都能感受到?
生:無法形容。
生:很快!
(2)解讀獵豹、烏龜的速度
呈現:獵豹的速度30米/秒。
師:請大家談談自己現在的感受。
生:更快!
師:動物的速度有快的也有慢的?
呈現:蝸牛的爬行速度9米/時。
師:你笑什么?
師:真的好慢呀!
評析:此處的教學,他們對于“1秒”——“滴答”一下的短暫沒有過真實的體驗與感受,也不清楚9米到底有多長。這兩條信息綜合后,無形之中加大了理解的難度,因此,他們無法形容“9米/秒”到底有多快。學生說出的“很快”只是常識上的一種理解。同時,教師只呈現“劉翔110米欄的速度是9米/秒”,在一定程度上隔斷了“時間、路程、速度”三個概念的內涵關聯,畢竟三者是相互依存,彼此呼應的。教學顯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有了前面的分析,再結合本環節目標——體驗速度有快慢,如何增加對比的強度呢?請看片斷二:
(1)呈現劉翔110米欄所用時間12秒88,每秒大約9米寫作
師:哪個是速度?110是什么,12秒88呢?這個速度怎么寫?
1秒多長?跑了幾米?假如劉翔在老師身邊,滴答劉翔在哪里?
(2)呈現:蝸牛的爬行速度9米/時。
師:你笑什么?他也爬了9米,和劉翔差不多嘛!
看來比速度的時候要在同一時間內。
呈現:獵豹的速度30米/秒。
師:他和劉翔PK誰更快?
生:獵豹。
師:為什么這么說,不說清楚劉翔會傷心的!
假如我是獵豹,“滴答——”我在哪里?
評析:相比片斷一,第二次設計的優點顯而易見。一方面速度的對比強度加強;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認知,讓學生知道了“在比速度的時候,相同的路程,時間越短,速度越快”,比片斷一的教學更為深入。學生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作為參與者,通過對比談感受,積極主動地參與直觀體驗。這一切似乎顯得完美。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對于“時間、路程、速度”三者關系的解讀在此片斷中又顯得有些孤立,無法融入體驗速度快慢的教學之中。教學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未能真正達到高效。
片斷三:
師:學了速度,我們不得不提我國的一位跑步運動員,你們知道是誰嗎?
呈現:9米/秒。
師:什么意思?(每秒跑了9米)
劉翔在老師身邊,“滴答——”劉翔在哪里?
呈現:10秒劉翔跑了幾米?
9×10=90(米)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呈現: 9米/時。
師:你笑什么?他也爬了9米,和劉翔差不多嘛!
呈現:90米的路程蝸牛爬完要多少時間?
師:剛才劉翔跑的90米,以蝸牛的速度需要多少時間?
90÷9=10(小時),板書:路程÷速度=時間
師:劉翔10秒跑的路程,蝸牛要從早爬到晚了,劉翔和蝸牛比,真有點可笑
呈現:獵豹1800米/分。(同時呈現劉翔速度)
師:獵豹和劉翔PK誰更快?
為什么這么說,證據呢?
9米/秒,540米/分
師:誰有聽出來剛才他把誰的速度改變了一下,非得改劉翔的速度嗎?
獵豹1800÷60=30米/秒
師:假如我是獵豹,“滴答——”我在哪里?
評析:此片斷的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經驗、認知差異,學生在體驗速度快慢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其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材料,對“不同時間的速度比較、單位換算”等關鍵內容進行必要的指導,引領學生提煉出“時間、路程、速度”的三者的數量關系,教學不露痕跡,學生覺得相當輕松,真正打造了高效的課堂教學。
教學反思:
“生本課堂”的內涵我們并不陌生,沒有學生就沒有課堂,課堂以“學生為本”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要轉化為每一位老師的教學行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聚焦學生的課堂參與,挖掘學生的學習材料,把學習自主權還給孩子。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很多時候,教材對知識的預設與學生的知識起點并不一致,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回避這種差異。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找到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平衡點,處理好學生、教學、教材之間的關系。
我們要把握學習的“現實起點”,機智地調整“教學進程”。“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上已具有的知識基礎。我們應該學會在課堂中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探底,以便及時對教學過程做出調整,實現教學的自如化,調整預設的教學過程,構建好知識結構體系,以滿足學習需求。
“片斷一”中,由于教師未能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們不知道“9米/秒”到底有多快,他們對于“1秒”——“滴答”一下的短暫沒有過真實的體驗與感受,也不清楚9米到底有多長,這兩條信息綜合后,無形之中加大了理解的難度,因此,大多數學生的感受顯得膚淺、單薄。“片斷二”中,老師把握了學生的學習起點,適時調整了教學進程——將原本比較的順序進行了調整,讓學生先感受一秒的短暫,讓他們清楚地知道九米有多長。當學生有了直觀體驗后,再讓學生去比較速度快慢,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學生的數學學習引向深處。
2.聚焦學生的課堂參與
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課堂的時間、場所、機會等盡可能讓位于學生的學習,讓孩子在沒有限制的自主開放空間下,自然產生多元的解題方法。“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生的起點為起點,以學生的進度為教學進度,以學生的發展為發展,讓他們的智力得到最大的開發,潛能得到最大的挖掘,從而達到“大教無痕”的境界。
“片斷一”中,由于教師直接呈現“劉翔110米欄的速度是9米/秒”,讓學生說感受。大多數的學生一時無法感知速度的快慢,于是成了旁觀者。“片斷二”中,教師調整教學進程,激活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狀態,使他們的直觀體驗增強,帶領他們漸漸走出了旁觀者的角色。“片斷三”中,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引領學生體驗速度快慢,對“不同時間的速度比較、單位換算”等關鍵內容進行必要的指導,最后提煉出三者的數量關系,使學生完完全全地參與課堂,輕輕松松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3.挖掘學生的學習材料
數學學習材料是數學教學的基石,它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益。它的選擇要以學生的實際為基礎,只有起點把握準確,向孩子提供最近發展區的材料,才是最適合的材料。教師只有充分挖掘其豐富的內涵,并加以引導放大,學生的思維才會得到深層次的發展。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發揮到極致。
分析片斷三中的學習材料,是經過一番斟酌的,它們都有各自的目的,在體現目標突破難點上起著不同的作用。“劉翔、蝸牛、獵豹的速度”都來源于生活,能充分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體驗速度的過程中,利用這一學習材料,充分挖掘其內涵。得出:速度×時間=路程;再計算蝸牛爬完相同路程所需要的時間,得出:路程÷速度=時間,引領學生輕輕松松地提煉出“時間、路程、速度”的三者的數量關系;最后讓劉翔與獵豹進行PK,知道要比較速度要進行單位換算,同單位的速度才能進行比較,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深度,體現了教師對材料選擇的精心,對材料運用的高效。
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們力求在課堂上讓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最終實現高效率、師生可持續發展的境界。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努力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這是我們的理想,也是我們的終極追求!
參考文獻
[1]劉次林.以學定教的實質[J].教育發展研究,2015
[2]吳舉宏.分析學情,研究教材,以學定教,打造高效課堂[J].江蘇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