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昌堅
摘 要:新課標的改革對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各教育機構以及教師為配合改革要求,也不斷改進和提出新的教學方法。其中,應用于初中數學的分層教學法,就是一種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以及當下學習成績等劃分層次,從而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的達到因材施教目的的教學法。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數學;分層教學。
一、引言
數學是一門偏向于理性思維的學科,十分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接受度存在差異,而教師在教學時,只能根據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安排教學進度。因此,會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效率高,在課堂上出現無事可做的情況,也會有一部分學生不適應教師的授課方式,從而使數學成績受到影響。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將適應同一教學節奏的學生安排在同一課堂上。因此,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法,是解決學生個體間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最合適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的最好方式。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具體應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法?
二、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
(一)依據學生數學考試成績進行分層
想要通過分層教學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首要一點就是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只有將學生按照科學的方式進行準確劃分,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處于最適合他的分層部分,才能保證此后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接受到最為適合自身能力的教學。
而想要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分層,先是要設計出分層方法,決定學生們應以什么標準進行分層。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根據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行分層,利用學生的幾次成績綜合出平均值,而后再以此作為分層依據。這樣方式適用于對學生進行初期分層,當學生成績低時就說明其基礎知識薄弱,因此將學生劃分到授課速率慢的慢班,對學生該階段的學習具有一定幫助作用。但學生成績不僅僅與學生個人能力以及教師授課方法有關,也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僅憑成績一項決定學生的分層問題不夠科學準確。
(二)通過模擬分層教學節奏對學生進行初步分層
要想達到最佳的分層效果,可以采取模擬分層教學的方式,由教師按照分層后的“快”、“中”、“慢”三種授課節奏進行授課,在授課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當堂課程學習效果檢測,而后運用多次模擬授課的測試結果,來判斷學生適合哪一種授課節奏,并以此作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初步分層。
例如,當一位初中數學教師要對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分層重組班級時,教師可以先確定分層后的授課方式,而后對接下來的幾次課程按照“快”、“中”、“慢”三種授課節奏進行備課安排。并且由于分層需要在初中學段的初期進行,因此教師可以在教授華師大新版七年級上冊數學中的《有理數的加法》、《有理數的減法》、《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這三次課程時,先將這幾堂課程按照快、中、慢三種節奏進行備課,并提前準備好這些課程的測試題對學生進行課后測試。當學生們學習完這幾次課后,教師以學生這幾次課的課后測試題成績作為判斷依據,來決定學生的分層班級。
(三)分層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分層調整
在初步做好學生的分層工作后,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在分層后班級內的學習情況進行后續的觀察記錄。初步分層情況無法做到絕對的準確,必定會出現對個別學生的分層安排不準確的情況,因此后續要對學生分層情況做進一步的調整改進。
在調整時,教師首先要慎重考慮,避免過于頻繁的授課模式調整影響到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性學習。因此,當教師發現某一名學生無法適應分層后的教學節奏時,不能夠立刻對其進行調整,可以先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來確定學生的成績下滑原因是由于分層不準確,排除由于學生學習態度問題等其他原因造成成績下滑的情況。因此,在初步分層后,教師要留意學生的成績變動情況,對于那些成績不僅沒有提升,反而有大幅下降的學生加以留意,一旦確認該學生的成績下降是由于不適應教師授課方式,及時地為學生調整學習班級。
分層班級在初步確定后,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進一步的調整。為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實時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效果以及平時的測試結果綜合判定學生在目前授課班級內的學習情況。
例如,當教師已經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及現狀對學生們進行了初步分層后,可以先留出一段時間,讓學生適應新的教學節奏。在磨合期過后,若是某一名學生不僅沒有適應新的教學節奏,從中受益,還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出現了更多的問題,這時教師就可以對這名學生的具體情況重新進行判定,并根據判定結果重新為學生安排合適的分層班級。
三、教師在不同的分層班級內應用不同的授課方式
分層教學法最初將學生進行準確分層,目的就是為后期教師能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安排最適合的教學節奏以及授課方式。因此在解決了學生分層這一重要問題后,教師就需要在不同的分層班級內應用不同的授課方式。在接受能力較強的快班上課時,教師可以加快授課節奏,省下時間留給學生做習題練習,而在接受能力較差的慢班授課時,教師則要對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注重學生們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
例如,教師在慢班教授華師大新版七年級數學《合并同類項》一課時,可以運用更多的時間來為學生講解“合并同類項”的應用方法,并舉出“(3x-5y)-(6x+7y)+(9x-2y) ”,“[3(6m2n-5mn2)-6(m2n-mn2)”等不同類型的例題進行計算演示。而當教師在快班授課時,則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獨立做題,來掌握“合并同類項”的計算方式。雖然這兩種授課方式不同,但都可以達到讓學生學習到如何進行同類項合并的目的,并且這種在不同分層班級內應用不同授課方式的方法,讓每一位學生所對應的教學方法都是最為合適的,能夠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達到提升學習效率的目的。
四、分層教學法中的學生練習以及課后作業
在不同的分層班級內,教師也要為學生安排不同的習題練習內容。對于慢班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求量求質”的習題安排方式。在學生的習題練習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學生不需要做大量的習題練習,但是務必要保證弄懂每一道做過的習題。而對于快班的學生,教師在習題練習時要采取“以量求質”的習題安排方式,由于快班的學生學習知識能力強,教師的講課時間相對較短,這種情況下容易導致快班學生的基礎不扎實,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安排更多的練習內容,讓學生在鍛煉答題速度的同時,也通過練習來鞏固基礎,通過練習中的錯誤來發現學習中所忽略的知識點。
除課堂練習外,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教師對快班和慢班的安排也要有所不同。由于快班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基本完成了基礎習題練習,因此教師在為他們布置作業時可適當增加難度。而慢班的學生由于教師在課堂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進行知識講解,因此在課后作業布置時,需適當加大題量,在保證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同時,也適當鍛煉他們的答題能力。
例如,當教師教授華師大新版九年級數學《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一課時,在為慢班學生布置作業時,應多選擇幾道“3x2+5x=4的根與系數之間存在怎樣關系”的類似問題,而對于快班,則可以多布置一些“2x2-(3+4k)x+2k2+k=0,方程根的個數與k取值存在怎樣關系”此類問題。
總結:
新課標提出了教學要“以生為本”,但學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教師無法做到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授課。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運用分層教學法,將適應同一教學節奏的學生安排在同一課堂內,教師根據不同課堂內的學生情況調節課堂節奏,安排課堂練習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在滿足了學生不同教學節奏需求的同時,依舊由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為學生提供更好課堂環境的同時,也更有利于教師進行授課安排,更有助于學生取得優異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 韋志華. 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法之我見[J]. 《新課程學習(中)》 , 2013 (3) :121-121
[2] 王淑梅.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分層教學[J].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 , 2017 (27) :30-30
[3] 曹迎春. 淺談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 2017 (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