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芳
摘要:大學語文承載著人文素質教育和語文能力培養的雙重任務,具有其它課程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實際上,大學語文在很多高職院校都處于邊緣化境地,得不到應有重視。如果現狀得不到及時改觀的話,勢必會導致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綜合素質的下降。因此,高職院校一定要足夠重視,加大對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探究力度。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設計;實施
1大學語文的教學設計特點
從教材的編排看,《國文通解》以“章節”為單位,共9章,內容分別是:漢語言文化簡論,國文鑒賞要略,詩歌,散文,賦、散曲、戲劇,小說及其鑒賞,中國文化與傳統審美心理,西方文化與文學審美心理,現代漢語語體應用書寫范例。這樣的編排有如下三個特點:(1)加強各專業大學生多維度、多層次對歷史、中國傳統文化的聚焦性探究。(2)涉及詩歌、散文、賦、散曲、戲劇及人物形象等多方面內容,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3)能夠很好地體現學科交叉。從教學設計層面看,一是《國文通解》重視大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整體發展,如戲曲章節,融合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讓學生賞析經典名作《牡丹亭·游園》的片段,對于非專業的學生,雖然從未接觸過戲曲,但通過對基礎知識的了解,以及對作品的賞析,能夠結合鑒賞提示通過“說”的形式,正確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自己的見解。二是《國文通解》作為通識課,包含了戲劇、散文、詩歌、小說等不同維度的學習內容,能將教材中靜態知識呈現在動態的課堂中。三是實現主題與專題的結合,如散文章節,在課堂講述散文的特點及其鑒賞后,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課后開展一次散文專題寫作,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提升寫的能力。從課堂結構看,課堂教學結構是指:“一節完整的課,包含課堂內容、教學程序、教學時間分配。”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施教,激發大學生自學,在課堂實踐中理解知識,在反復練習中收獲知識,這樣才能使大學語文的學習達到一種動態課堂教學模式。目前,根據調查,大學語文課堂還處于邊緣狀態,學生的參與度和重視度不高。針對這一情況,有學者提到“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沒興趣,但卻對片段的教學視頻和拓展知識感興趣,順應學生的興趣很好地呈現教學內容,這將增添語文學習的無窮樂趣。”《國文通解》中涉及的內容和經典名著、歷史典故等有關,都有相關的教學視頻,這就將視頻教學和文化歷史聯系到了一塊,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小說及其鑒賞專題的語文學習,涉及到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經典文學作品,這一章節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通篇講解會顯得蒼白無力,借助教學視頻材料可彌補單純閱讀的枯燥無味,讓學生通過“觀看”作比較、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自主探討其中的問題,從而達到有效教學,進一步理解和深化主題。
2大學語文教學實施路徑
2.1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根據目前各學校課程開設情況來看,多數專業把口才、溝通、禮儀等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或網絡自選課程開設,甚至不開設相關課程。大課堂混合式教學內容整合了傳統的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普通話口語、演講與口才、溝通與表達等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整合。整合后的大學應用語文更加契合學生職業能力需求和崗位要求,更能增強學生的文學知識、語言修養和審美能力,進一步升華人生的高雅志向和人文情懷;通過學習,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使學生畢業后真正能夠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適應職業崗位的人才。
2.2拓展教學載體
語文教學僅僅依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生活處處有語文,大學語文教學也需要與學校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與文學社團相結合,通過參與大學生文化藝術節、文學社團和學校組織的各類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誦讀比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用生動可感的活動檢驗所學理論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又鍛煉了競爭意識、團結合作意識、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中,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文學欣賞模塊,開展課前3分鐘的演講、朗誦、辯論,課堂采用講授、討論、課本劇表演等方式,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表達、欣賞、理解能力。在演講與口才、溝通與表達模塊采用模擬實戰、現場演練和案例講解等方式,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和轉化能力。在應用文寫作模塊,重點采用問題引導、案例教學、現場寫作等方式,提升寫作能力。社交與禮儀、求職與應聘兩個模塊采用情景模擬、小組討論和無領導小組演練等方式,提升溝通表達、團結協作等能力。
2.4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微課、慕課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教學,適時增加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營造全方位的人文環境,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提升鑒賞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通過智慧樹、超星讀秀、智慧職教、愛課程等網絡教學資源,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益的補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5構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傳統的單一課程考核方式不利于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近年來,筆者所在院校,對《大學語文》的考核方式進行了大力改革,把期末的終結性考核改為過程性考核,要求教師把學生整個動態學習過程全部納入考核目標,比如學生的學習態度、作業質量、讀書筆記、課外實踐等,力求做到對學生學習情況、綜合能力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使考試評價能真正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助力器。
3結語
大學語文的學習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科知識、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高校的大學語文的確在諸多方面對語文教學是一次重大的挑戰,結合教材的設計特點,無論是從理論上的探究還是實踐中的不斷嘗試和反思,都是一個充滿艱辛的追求過程。相信我們每一位語文人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經驗教訓,豐富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克服眼前的種種困難,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大學語文,在不久的將來,大學語文會給語文教育帶來嶄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