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柱海
摘要:數學的學習不在于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培養自己的腦力思維。數學的學習一定要從小打好基礎。因為數學的學習是逐步加深的,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思維鍛煉過程,數學好的人在未來的許多事情的處理上相對而言思路要更加的清晰,邏輯連貫。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上能一針見血,甚至可以逆向思維,變換思維來解決問題。所以學習數學很重要 ,打好基礎更重要。而現在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正是貪玩的年級,這一年怎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能就顯得十分重要。接下來就提升三年級數學課堂的教學效能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能提升
隨著經濟和社會以及文化的更新與變革,素質教育中的基礎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之中顯得的愈發重要。數學教育的重要性也極為突出。而且小學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學生也是初初接觸系統的教學,同時學生本身還處于貪玩的年級,學生們對于學習不感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同時小學的老師對于學生的教學方式還多半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管學生聽沒聽懂,首先必須完成教學目標,雖然老師強調不會可以詢問,但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多,學生對于老師還存在著敬畏,就算不懂也會自己悶在心里。而且小學老師大部分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創新能力,所以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能不高,為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總結提出了一下幾點策略。
一、認真備課
1、課前準備
俗話說老師都不會怎么教導學生呢?所以老師的教學素質不達標怎么能要求學生有很好的成果呢。所以為了給學生們更好地課堂氛圍,老師要進行課前備課,教學不只是為了完成目標,而且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識。而且,小學生接受知識比我們想象的要慢,他們接受知識得靠自己去一步步構建。所以要盡可能的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內容詳盡的擴充。比如圖形的運動本身是比較抽象的,尤其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運動,腦內的知識不能很快的反應過來。所以上課之前需要準備一些道具:2個硬紙板裁成的圓,2個正方形,2個長方形以及畫了不同顏色的風車。以及另外的一些給學生實踐用的硬紙板。
二、創設情境,幫助教學
情景教學在數學方面還處于開始階段,情景教學的目的在于解決一些思考方式的矛盾,比如說形象和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甚至是問題與思維的關系和區別。所以這個還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需要進行不斷地探索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創設情境是當前教學的一大利器。很多教師充分的意識到創設情境教學的重要性,情景教學的形式也轉變的多樣化。從中找出有效措施,真正發揮課堂教學成果,打造高效情景創設。
小學數學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以及求知欲,開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的腦力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這一期間老師可以誘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的思路。同學們通過掌握思維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創設一種問題情境,以這個問題作為中心,擴散講解問題。比如《倍的認識》這一課,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倍乘?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講解,首先介紹出現倍數的原因,其次介紹倍數和加法的關系,最后介紹什么時候適合加法,什么時候適合乘法。這種數學課堂的問題提情景創設需要老師考慮設置一個什么樣的問題情境。在問題的設立以及講解中,老師要注意在學生明顯有意識盲區的時候進行點播和暗示,在學生有退縮之意時要給予鼓勵。同時問題情境的設立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應激狀態。問題的產生和提出給了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所以問題的設定要切合課堂內容,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且問題具有開放性和趣味性,激發孩子的探索欲。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就是學生能夠創造性的學,老師也要創造性的教。雖然現在要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是為了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課堂教學,老師依舊是課堂的引導者,所以老師要有意識的進行引導,在已有知識儲備上,去摸索未知的知識,老師在這一方面,可以提出一些認知沖突,幫助學生探索。
四、指導學習方法,合作學習
現在的課堂不是老師的一言堂了,更為合適的一種方法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組成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經驗以及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是這個道理,多人交流有助于完善本身知識結構的漏洞。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同時給予同學們發揮創造能力和探索欲的空間。學生本身的知識存儲量不夠,所以老師要將學生需要用到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總結,然后分組討論,學生有沒有聽懂的問題可以直接詢問小組成員,既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也能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學生們可以實現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華.談提升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能的策略[J].新課程(上),2013(12).
[2]申龍.從學生起點出發,提高教學效能——淺談基于學生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 華人時刊·校長版, 2015(8).
[3]戴飛洪,楊波.讓小學數學“低成就”的學生揚起聲來——淺談提升小學數學“低成就”學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 新課程學習(上), 2012(6):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