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瓊
【摘要】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相當重要。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本文對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作了系列探討,旨在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和運用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
一、拓展閱讀,增加閱讀量
學好語文,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課內外有機結合,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才能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才是學習語文的正確的道路。
1.單篇帶整本
我們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選自一本書。比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18課《慈母情深》選自梁曉聲的《母親》,《卡羅納》是選自《愛的教育》中的一篇文章。像這樣的課文,我們應做好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結合點,巧妙地帶領學生去閱讀整本書。
在執教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的五粒豆》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對豌豆熟悉嗎?生:熟悉。師:在童話世界里,豌豆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你們看——五顆小豌豆從豆莢房子里跳出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上,五粒豌豆即將分開時,它們的命運將如何?學生開始各抒己見。師:想知道故事的結果,就要去閱讀這本書。(老師一邊講一邊課件出示《安徒生童話》這本書,順勢將這本書推薦給學生閱讀。)
在這個片段中,老師巧妙地由課內閱讀帶出課外整本書的閱讀,搭起來課內外聯通的橋梁,將有限的課堂學習引向無限的課外閱讀,把學生由課堂帶到更廣闊的課堂外面。
2.關注作者,推薦書籍
在課內閱讀教學時,可以和學生走進本課作者,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事跡、寫作背景等。比如:學習了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的《蟋蟀的住宅》,讓學生搜集有關作者法布爾的資料,了解法布爾的生平事跡或創作經歷,了解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然后向學生推薦《昆蟲記》,讓學生看書的封面的一些序言來獲取重要信息。關注作者后,學生才能走進作者的生活和內心,才能對作者的作品產生閱讀期待。
3.相同主題,適度拓展
教師在教授相同題材的文章,可以向學生推薦同類題材的讀物,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主題是民間故事。老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千零一夜》《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間故事》等。五年級第四單元以“家國之殤”為主題,教師可向學生推薦閱讀“熱愛祖國”為題材的讀物,如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七律·長征》《沁園春·雪》,聞一多的《七子之歌》等同一主題的書籍,進一步感受愛國之情。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及運用,還可以提升閱讀問題的能力。
二、設置懸念,誘發閱讀興趣
一些趣味性強、情節生動的文章或書籍容易吸引學生。像這樣的書,我一般會選其中比較精彩的篇章,利用課前三分鐘分享給學生,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湯姆.索亞歷險記》,我選取“湯姆約貝奇、哈克及幾個伙伴去山洞探險,在洞內迷路”這部分精彩情節講,當學生聽得興致勃勃時,我戛然而止,不再往下讀,說:“今天的故事講到這里,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學生很著急,想知道故事的發展,這時我就引導“自己可以去圖書館借來閱讀,就知道結果如何啦!”就這樣,學生的閱讀欲望就被激發起來了,課后主動借書或讓家長買來閱讀。
三、預測想象,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一本書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封面,從封面了解一些信息,然后預測這本書的內容,接著讓學生進行原文閱讀,看看他們預測的內容是否與原文內容一致,這種閱讀方法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如《一顆超級頑固的牙》,在教學的開篇我首先讓孩子破解封面,通過猜一猜,想象故事里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師:課件出示書的封面仔細觀察,你從封面發現了什么?生1:我從封面知道作者是英國的夏洛特·米德爾頓。生2:我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塔比莎。生3:我知道這本書講塔比莎有一顆……師:猜一猜,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在關鍵時刻,老師停下來,讓學生想象發生的故事情節。學生紛紛將自己的想象的故事情節講出來。師:是像你們猜的這樣嗎?我可要打開這本書了,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有趣的故事。”
學生通過閱讀書中的內容,和自己的猜測的情節作比較,學生自己樂在其中,預測書中的人物可能發生什么事情,巧妙的達成閱讀引趣的目的。
四、導讀,導趣習法
有些書籍趣味性不夠強,但文學效果非常好,可以通過上好閱讀指導課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推薦學生閱讀《史記》,借助五年級上冊第6課《將相和》這篇文章,先巧妙導入,明確這節課的主題,然后指導學生閱讀《將相和》中的精彩片段——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文中大概內容。接著,運用精讀法深入理解、分析人物特點,并讓學生對文中人物性格特點進行小研究,最后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分享交流,學生對文中的人物感興趣了,順其自然激發學生閱讀《史記》的欲望了,而且通過閱讀指導課,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對于閱讀這種趣味性不大的名著不再感覺困難。
五、對比讀,開闊學生的視野
把內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中將有關內容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更充分、深刻,既看到差別,把握特點,又開闊眼界、活躍思維,提高鑒賞能力。
1.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的比較閱讀
很多文學作品被搬上銀幕,但這些影視作品與原著又存在差別,所以可以利用好這些差別,引導學生比較品味,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文學作品《小嘎子和小胖墩比賽摔跤》,只是小說《小兵張嘎》中的一個人物描寫片段,主要寫了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的情境。而被拍成影視作品的《小兵張嘎》則是寫抗日戰爭時期,張嘎夢想成為一名小八路和為奶奶報仇與鬼子龜田斗智斗勇,最后成長為真正的八路軍小偵察員的英雄故事,電影卻增刪某些情節,突出主題,增添了一些娛樂性。
2.相同題材作品的比較閱讀
同一題材的作品作者不同,在寫作上選材、立意、風格、反映主題、語言表達上等方面的不同,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如中國的《西游記》與美國的《綠野仙蹤》。《西游記》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愿望和要求。而《綠野仙蹤》則寫的是奇幻冒險的童話故事,重在告訴我們遇到困難不灰心喪氣,要有勇氣堅定地追求目標。學生通過對比閱讀,能找到兩本書的相似之處,體會到兩本書的不同之處,而且在比較、鑒賞中提高鑒賞能力。
閱讀是一個人的終身事業,老師是學生閱讀的指導者,也是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者。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學生閱讀素養,是老師的首要工作之一,讓學生愛上閱讀,通過閱讀獲取屬于自己的體驗、能力,這樣的閱讀才會是更動人、更持久、更有效的。
參考文獻:
[1]林麗琴.用比較閱讀法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J].文學教育(下),2013.
[2]瞿衛華.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課程開發策略初探[J].教學與管理, 2014.
[3]肖瑤.中學小說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