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用教育生態學原理分析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失衡現象,從課堂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價值環境和生態主體四個方面探索該原理的具體運用和體現,并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構建基于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的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模式,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和解決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失衡的一次積極探索和嘗試,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大學英語教學;英語核心素養;生態課堂
【作者簡介】劉曉霞(1980-),女,山東臨朐人,山東省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研究。
教育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課堂生態屬于教育生態學的微觀范疇,是基于生態學的視角,運用教育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來分析、研究課堂教學中的現象和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目前關于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研究多關注課堂環境對師生及其活動的單向影響,忽視了課堂生態環境與課堂生態主體之間、課堂生態主體與課堂生態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缺乏對課堂教學整體性、全面性、生態性、交互性的研究,且鮮有與英語核心素養相結合的研究。本文擬運用教育生態學原理構建基于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的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模式,以促進英語核心素養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落實,同時解決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失衡現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英語素養生態課堂的定義
根據教育生態學原理,課堂生態包括課堂生態環境和課堂生態主體。大學英語素養生態課堂是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由課堂生態環境和課堂生態主體構成的自然共生、協同發展、多向互動、可持續再生、良性循環的英語生態課堂系統,其中,課堂生態環境包括課堂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價值環境,課堂生態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在由課堂生態環境和生態主體構成的課堂生態體系中,教師是生產者,為學生篩選、加工、整合英語學習資源,教授學習策略,構建教學模式,創設自由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優化課堂生態環境;學生是消費者、分解者,充分享用學習氛圍和生態環境,消化、吸收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豐富已有的語言知識體系,在自主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合作碰撞中學習和內化新知,提升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優化思維品質,形成文化品格。在提升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同時,學生生成的學習成果可轉化為教學資源,高效的學習過程可進一步渲染學習氛圍,改善學習環境,促進教師的教和其他學生的學,實現師生共長、生生協同發展的良性課堂生態循環。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生態圈如下:
二、當前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問題剖析
1.教師教法與學生主體的失衡。許多大學英語教師仍然采用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教師單調講解詞匯、語法、句型,學生聽、記,被動接受,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動,教與學生態失衡,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養成,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2.課堂物理環境與學生主體失衡。許多教室衛生狀況很差,東西擺放混亂,很難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學習氛圍;有的班級規模過大,導致課堂生態環境空間相對縮小,制約了學生學習內驅力的發揮,壓制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教學能力的施展,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3.語言學習環境與學生主體的失衡。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重知識講授,忽視語言運用和成果輸出,教學過程師生、生生互動嚴重缺乏,生態主體之間(師生、生生)及生態主體與外界之間不能有效地開展信息的交流和互動,難以維持課堂生態系統的平衡,難以全面、有效發揮課堂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的養成。
4.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達成存在失衡。當前大學英語教學評價忽視了對學習策略、思維過程、情感價值觀、文化品格等方面的評價和引導;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忽視了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教學評價內容和評價主體單一化不能全面有效地檢驗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三、大學英語素養生態課堂的構建
1.構建大學英語素養生態課堂物理環境,營造濃郁語言氛圍。首先要保持教室內衛生,物品擺放整齊有序;杜絕噪聲污染,要盡量減少外界噪音。其次,教室美化與英語化。如教室墻上可張貼英語掛件、學生作品展示、英語勵志格言等,教室內每個物品上都可標上相應的英文單詞,使每個物品都能說英語,為學生營造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和環境。再次,適當控制班級規模,爭取將每班人數控制在30人以內。
2.構建大學英語素養生態課堂社會環境,優化英語語言學習環境。
(1)優化英語課堂的語言文化環境。1)拓寬英語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鼓勵學生課下利用VOA、BBC、百詞斬、英語流利說、英語趣配音、網易公開課等各種英語學習軟件和網站資源自主選擇和學習與單元話題相關的材料。教師在各大網站和雜志上精選與教材話題相關的語篇、音視頻等材料,供學生課上拓展提升。2)創設真實語境,搭建語言實踐、運用平臺。如課前開展“Daily report”,課上進行角色扮演、模擬采訪等。在各種語言運用活動和遷移創新活動中,學生通過描述與闡釋、推理與判斷、內化與運用、分析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錘煉語言技能,發展多元思維,形成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
(2)加強課外延伸,激活英語學習的第二課堂。為營造濃郁的課外語言生態環境,要豐富第二課堂活動種類,擴大活動范圍,提高活動頻率,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如開放語音室,雙語播放校園電視臺,雙語標識校園路標和部門標志等,積極創設校園英語語言文化環境。還可定期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口譯大賽、英語配音比賽等英語社團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探究式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
3.構建大學英語素養生態課堂價值環境,革新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
(1)改革單向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式、合作式、情景式教學,構建師生、生生間的多維互動、立體化生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內化、提升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發展開放性、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養成文化品格。
(2)創設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多元化、生態化、科學化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要突出教學評價在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方面的作用。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要以英語核心素養為導向,標準要多樣化、層次化,重點關注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養成和提升,著重評價學生在語言知識學習、運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努力程度、交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等。師生都可成為評價主體,實現師評、生評與生生互評相結合,口試、筆試相結合,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比如,在進行口語考核時,教師和學生互換角色,學生擔任評委,根據自己的領悟和評價標準給自己和其余同學打分,而教師則充當觀眾。
4.優化和提升大學英語素養生態課堂主體。
(1)教師層面:學校全體大學英語教師群策群力、智慧眾籌,積極組建自主發展團隊或教師工作坊,自定口號和章程,共同制定大學英語素養生態課堂研究主題和實施方案,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實踐,不斷優化和提升大學英語素養生態課堂主體。
(2)學生層面: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策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及自我評價策略的培訓和滲透,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中積極發揮好學生生態主體作用,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提升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意識地養成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
四、結語
借鑒國內外有關教育生態學、課堂生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論,從優化大學英語課堂的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價值環境及優化和提升大學英語課堂的生態主體等方面,探索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構建,形成自然共生、協同發展、多向互動、可持續再生、良性循環的課堂生態系統,將有助于豐富、深化、完善教育生態學、課堂生態理論,在行動策略研究中逐步解決大學英語教師教育生態意識和學科核心素養意識薄弱、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失衡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協同發展,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的養成和提升,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供實踐范例,助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
參考文獻:
[1]任凱,白燕.教育生態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122.
[2]陳凈.基于生態學視角的英語課堂構建[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09(12):l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