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正確合理地使用網絡資源,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數學課堂高效化,并且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網絡資源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因此,教師可以精心挑選網絡資源,并將之與高中數學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進而制定出多種科學高效的數學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數學;網絡資源;教學應用;策略研究
網絡上有海量的資源可以運用在教育教學中,并且學生對于網絡資源的接受程度很高。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教學時應當充分認識到網絡資源的重要性,并利用網絡資源本身的優勢將其與數學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或者進行一定的修改,使其可以與數學課程進行有效的融合。并且,教師還需要把握好教學節奏,切忌喧賓奪主,讓學生的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網絡資源上,而忽略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網絡資源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探究。
一、制作教學課件,優化學習體驗
制作教學課件是網絡資源在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切實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制作課件的應用軟件,比如101教育PPT來制作數學教學課件,并在課件中適當地加入一些網絡資源,比如圖片、視頻等等。這樣既可以豐富課件的內容,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程度,還可以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期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進行“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的教學時,這部分的內容雖然較多,但是難度并不大。因此,我在教學課件上給學生加入很多圖片,以求用多樣的圖片來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具體來說,空間幾何體在生活中時常能夠看到,比如一個裝茶葉的盒子,有柱體的,有椎體的,也有臺體的,而且還頗具設計感。所以,我將這些生活中常見,又比較富有創意的圖片放在了課件中,并在一些圖片上添加了動畫效果。在學生看過圖片之后,我將圖片與其對應的空間幾何體做了超鏈接設置,這樣可以讓學生對空間幾何體和其具體應用進行一定的聯系。通過這樣的課件制作與課件教學,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印象會得到一定的改觀,學習熱情也會提升。
二、巧用微課視頻,突出教學重點
微課視頻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有助于提升數學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將網絡資源融入數學教學時需要注重微課視頻的使用。也就是說,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數學課程來確定教學的重點,然后在課程準備階段利用網絡搜索大量與課程重點相關的資源,將之與數學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的結合,進而在微課視頻中進行突出展示和講解。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的形式以及內容來讓學生對課程重點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進行“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教學時,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是直線的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據此我進行了微課視頻的制作。具體來說,整個視頻一共有七分鐘,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部分,會進行一些圖片展示,內容是關于生活中的涉及到直線的傾斜角的物體,比如商場的扶梯。在課堂上,在圖片展示完之后,我會暫停視頻,讓學生總結圖片的特點。然后進入到視頻的第二部分中,也就是在視頻中給學生講解直線的傾斜角以及斜率的概念和公式。在這部分完成之后,暫停視頻讓學生進行理解和內化。最后是視頻的第三部分,即給出一些涉及到傾斜角和斜率的具體事物,并給出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傾斜角或者斜率的計算。通過這樣的微課教學,學生可以有效把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搜索多樣習題,強化學生能力
網絡上有大量的數學習題,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網絡上的習題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教師需要注意,習題在精不在多。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教學限于“題海戰術”的“死胡同”里,而是應當合理利用網絡來搜索一些有代表性的習題供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力求讓學生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程度,切實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圓的方程”的教學時,在基礎知識的教學完成之后,我給學生提供了幾個練習題,這些習題都是我在網絡上精心挑選的。比如:求過兩點A(1,4)、B(3,2)且圓心在直線y=0上的圓的標準方程并判斷點P(2,4)與圓的關系。這道題考察的是圓的方程的基礎知識,并不難,但是解題方法不止有一種。即可設圓的標準方程為(x-a)2+(y-b)2=r2用待定系數法求解,也可以根據已知條件直接求出圓心坐標和半徑,即為(-1,0)和 。通過這樣的習題練習,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總而言之,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網絡資源與數學教學的結合可以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新的活力,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和專注力。因此,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并且富有新意地來利用網絡資源,優化數學教學,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曹劉美.高中數學有效運用網絡課程資源的實踐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8(03):48.
[2]龔吉男.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的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