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藝
摘要:教學中,師生間的有效對話彌足重要。但現實表明: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教師對話語氣過于強勢、對話內容趨于功利、對話對象偏于單一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傳統數學教學觀念的影響和教師缺乏一定的有效對話的技巧。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在實踐中通過師生對話技術的提升、師生對話形式的豐富以及師生對話內容的預設等策略,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趨于有效和民主。
關鍵詞:數學課堂 師生對話 分析與策略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它要求嚴謹的邏輯,一絲不茍的運算,這一切都是由它的學科特點所決定的。數學教學的最重要目標,無疑是學生數學技能的習得和數學思維的拓展。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間對話的有效性,便成了數學教學目標能否達成的重要環節。
師生間的對話是民主、平等的。對話與過去的“談話”截然不同。然而教學中,真正從兒童心理方面入手,真正針對學科專業可操作性的對話研究還是略顯不足,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小學數學課堂師生有效對話存在的問題、原因進行了分析歸類,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有所啟示。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存在的問題
1.教師與學生對話的語氣過于強勢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會發現師生間的對話常常存在不太民主、不太平等的現象,實際的教學現狀深入、理性地進行思考,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教師從業經驗豐富,也接受了比較先進的理念熏陶,課堂教學效果也不錯,同時本人也非常熱愛學生,細致負責,可就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顯示了本人過于強勢的氣場,甚至自己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強勢。比如,我們時常能聽到一些教師對于學生錯誤回答的直接反饋:“你的回答是錯誤的。” 有時還會運用自己不悅的面部表情或很不認同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你怎么會這樣認為呢?”,有時針對孩子表達個人觀點時,由于孩子的表述不夠專業,詞不達意或思維有些凌亂時,教師還往往會“幫助”孩子把話說完,用自己的一廂情愿替代了孩子來不及組織的語言。而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總算松了口氣:老師說的一定是對的吧,還好我沒有說下去。
2.師生對話內容功利性加強
每堂課都有自己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由于教師在課堂中掌握了對話的主導權,又以知識教學作為課堂的重心所在,所以教師很多時候不希望學生“浪費”寶貴的40分鐘在討論交流中,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講授為主的情況往往杜絕不了。
3.教師對話的對象趨于集中和單一
一堂課下來,有時會發現回答問題的總是那么幾個學生,很多孩子都沒有回答的機會。有時老師也希望給更多的孩子發言的機會,可為什么舉手的仍然還是這么幾個呢?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都會有看似獨具天賦的和理解稍顯遲緩的兩類特殊群體,而剩下的則是中間階層。作為教師在課堂中首先要保證的一定是大部分學生的利益,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無意間忽略了那后面的一小部分孩子。對于這樣的孩子,只有通過課后的補課等額外措施,讓他們跟上大部隊的節奏。可事實擺在那里:數學的課堂中,教師更愿意和那些獨具數學天賦的孩子對話。因為這些孩子能更快速地推進課堂,使教師的教學朝著自己的“理想進程”推進。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觀念對于教師的影響根深蒂固。雖然很多教師也非常尊重和熱愛學生,可在他們眼里,最后學生的考試分數代表了一切。同時,很多教師的成就感多來源于學生的分數,教師們會把學生的分數與自己的教學水平畫上等號。當然,在今天,我們賦予教育的意義遠不只于這些,可是,很多教師還是在這樣的圍城里打轉。
2.教師缺乏師生有效對話的技能
誰都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亦然。相信每一個愛孩子的教師們,也都希望能把自己的課堂演繹地異彩豐呈;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中實現和孩子們有效的對話,實現教育的理想。可是,事實也證明,絕大多數的教師缺乏的是促進師生有效對話的技能。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們說?不知道該和孩子們說些什么?更不知道怎樣能更好地去接孩子們的話或是孩子們的問題?似乎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教師怎么會不知道如何與學生進行對話呢?但事實上,這確實是這個時代需要我們教師去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師生對話的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師生有效對話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生展開直接的、面對面的對話;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要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的有效性,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層面進行策略的研究
1.師生有效對話技術的提升
策略一:設計有深度的主打問題引發師生的有效對話
對于一些計算教學,可以說很多時候很多孩子早已經會做了,很多教師就把時間更多地投入到了操練的環節。其實不然,計算教學的本源是算理的突破。對很多教師來說可能還沒有很好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對于計算的每一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問學生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才是深入骨髓,刺激大腦的。
策略二:生成性學習資源的有效利用
利用孩子生成的資源進行進一步的探究,讓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孩子們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深入地分析,驗證,同時又從同伴的作品和思想中獲得思辯的能力,是件一舉多得的事。當然這個過程中或許會錯誤百出,但這些錯誤也是非常寶貴的資源,教師基于這些生成的錯誤資源,只要進行合理利用,就能成為孩子判斷、辨析的寶貴文本。
策略三:教師即時評價、追問、補問的技術
教師的即時評價、追問和補問之間的關系,就好象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層層推進一般。它們建立在學生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后,如果這個問題完結了,教師就可以作一些方法的小結或評價。如果還有一些需要辨析或對比的地方,則可以通過追問和補問,進行問題的進一步探究和把握。
2.師生有效對話內容的預設
策略一:重難點對話
每節課的重難點就是這節課所要掌握理解的知識點,是每節課知識的核心。教學中通過學生交流、對話來表示自己的觀點,利用集體作用,挖深知識點,設計有梯度、有分層的練習,并通過學生親自地驗證,更有利于學生準確牢固掌握知識。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計對話。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師生以互動方式,從對話中獲得知識上的理性升華。
綜上,我們也不難發現,無論是師生對話技術的提升、師生對話內容的預設這些層面所延伸出來的諸多策略之間,都有很多的交集。它們之間都不是獨立存在,互不影響的。比如教師即時評價、追問、補問的技術里,就包含了重難點的對話。再比如生成性資源的利用中就包含了兒童語言的應用、肢體語言和畫圖表示的方法。
所以,無論運用什么方法和策略都好,它們的前提都是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教師的角色僅僅是組織學生進行對話,去偽存真。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理,在辯論中統一觀點,在辯論中學會解決問題。教師只在合適的時機闡明自己的觀點,參與對話,讓每個學生從自己認識到的不同側面加以理解,直至達成一致共識。同時,教師在參與對話的過程中,語速要適中,要給孩子足夠的侯答時間。長期的堅持,你就會發現,數學課堂回歸兒童的理想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