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軍
摘 要:隨著高中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對數學的課堂教學作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廣大教師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加強對培養高中生數學能力的重視,通過有效的教學逐漸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筆者結合當前現狀,在本文提出以下三點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效率;具體對策
大部分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整個課堂過于枯燥,課堂上的數學訓練密度緊湊、容量過大,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嚴重脫離,導致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消極的心理,不利于高中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因此,教師應嚴格遵循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考慮高中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在研讀數學教材的基礎上,選擇符合高中生實際能力的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有效資源,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技能。
一、加強課堂有效提問,提高學生理性思維能力
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認真思考,并勾起學生對曾經學過知識的回憶,從而推動學生參與到新的課堂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在頭腦中的相關知識,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鋪墊。富有啟發意義的課堂提問能夠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對新知識進行深層的加工和理解,從而加深學生對該知識的印象,引領學生做出相應的課堂反應和思考,逐漸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時,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現在你們能說說什么是三視圖嗎?”學生根據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回答,生一:“幾何體的正視圖、俯視圖和側視圖。”教師進一步提問,帶領學生深入掌握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師:“正視圖是從幾何體的哪個角度觀察得到的正投影圖的呢?”生二:“從前面向后面觀察得到的。”……教師將課堂提出的問題由淺逐漸入深,師:“三視圖是平面圖形還是空間圖形呢?”生三:“都是平面圖形!”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通過合理的問題進行提問,引領學生逐漸掌握三視圖的相關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二、合理地使用多媒體,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能夠向學生展示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效地改善學生以往死板的學習方法,從而引起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興趣,將自身的精力投入到課堂活動中。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加真實地把握知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同時能夠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枷鎖,逐漸培養高中生對數學課堂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優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時,進行如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請看投影上出示的顏色圖,左邊黃色圓圈有15人喜歡跳繩,右邊紅色圓圈有20人喜歡打籃球,中間陰影部分表示什么?”生一:“表示5個人既喜歡跳繩,又喜歡打籃球。”師:“陰影部分的數學語言是什么?”生二:“交集。”師:“來看下一張圖,A列藍色數字是1,2,3,4,5,B列紫色數字是2,4,6,并集和交集如何表示?”生三:“A∪B={1,2,3,4,5,6}。”生四:“A∩B={2,4}。”……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對交集和并集的定義有更直觀、更清晰的理解,從而對他們的性質有更深刻的體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興趣。
三、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欲望
數學的學習也需要與特定的課堂情境相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多種方式創設多樣的課堂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根據自身認知中的相關經驗去學習新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效率的提升。在創設數學課堂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研讀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切合的情境,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貼近,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逐漸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隨機事件的概率”時,設計以下教學活動。師:“同學們,我的手里拿著兩枚一塊錢的硬幣,現在將兩枚硬幣拋向空中落在手掌,分別會出現哪面向上的情況?”教師利用硬幣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拋硬幣的整個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印象。生一:“會出現四種情況,正面和反面、正面和正面、反面和正面、反面和反面。”在教師做拋擲硬幣的實驗時,學生目不轉睛地跟著教師的動作走,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隨機事件的概率。師:“現在你們算一下兩枚硬幣都是正面向上的概率。”生二:“四分之一。”……通過創設實物拋擲的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究隨機事件概率的欲望。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師應嚴格遵循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研讀數學教材,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生活實際,創設多種數學情境,引起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的熱情和欲望,在課堂上注重有效性的提問,從而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通過合理的訓練逐漸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促進高中生數學能力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安芬.淺談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06.
[2]管兵.構建以人為本教學模式,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