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吉召
摘 要:在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做為銜接階段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運用更加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教學。實施分層教學,本質上是實行教育的平等,對每位學生提供適合于他們個性的教學。通過分層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原則,使學困生得到心理保護,成績有明顯提高;中等生得到迅速發展,信心培增,積極爭優;尖子生達到優上加優;徹底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獨立探索能力的狀況,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有利于學生的充分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發展;策略研究
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行為方式、思維品質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異,表現在學習需求和能力發展上也不盡一致。如何使教學更能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這是古今中外教育界共同關注的問題。但目前在我國的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的因材施教問題,無論在觀念上還是操作上,都未能得到很好地解決。班級教學的統一性和學生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已經越來越明顯地阻礙著學生的個性發展,扼制著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在吸收國內外對教學中差異因素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實際情況,筆者結合多年從教小學數學的經驗,提出了以“分層調控,異步發展”為主題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一、進行“分層調控,異步發展”教學研究的目的和理論依據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能力,對同班級的學生進行分層分組教學,各組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時施教;允許學生在同一時間內,用各自適宜的速度與方法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各類學生的才干與“潛能”;把“因材施教”與“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落實在課內,努力促進各類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與提高。進行“分層調控,異步發展”教學目的,促使每個學生在不同基礎上得到提高與發展。通過分層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明確,自覺性更強,學習興趣更濃厚,縮小兩極分化,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形成一種便于操作的分層教學的模式。與本市、縣其他實驗學校建立聯絡機制,開展交流活動,汲取他人的經驗,盡可能地使自己的實驗少走些彎路。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按學生基礎、心理素質等因素實施分層教學,真正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以及個人綜合素質,符合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科學、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樣符合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著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關注學生思想的變化,學生個性的差異,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
二、分層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教學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1、學生分層:在教學中,按課程標準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將學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C層是拔尖的優等生。
2、備課分層: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設計教法,設計分層練習。
3、講課分層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分為:分層設疑──看書自學──嘗試練習──教師分類指導──歸納小結──分層作業。
4、作業、練習分層:課內外作業,分基礎題、綜合運用題,基礎題全體學生必須做。對差生應該強化練習,優生適當補充一些綜合運用題,使不同類型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課內課外分層指導:對學困生力求堅持面批面改,對優生加強檢查督促和提示。對特長生細心呵護重點培養。
6、考核分類檢測:考核以課本習題為主,著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據A、B、C三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同一份試卷擬定出不同層次的單元測試題,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個層次學生按規定要求自由選擇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題只要求A層學生完成,部分題只要求C層學生完成。
三、進行“分層調控,異步發展”教學策略方法研究
布魯姆認為“只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與適當的幫助,95%的學生能夠學習一門學科,并達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課堂教學中能因個別學生之材施教,盡量縮小學習新知識前的“認知前提能力差異”,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個別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學質量將會有切實的保證。
1、理論學習和數學教學實踐相結合。
2、重點和面上相結合。以三年級為實驗重點,用全新的理念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用全新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形成經驗,做出示范。將三年級的經驗輻射到各個班級,形成一個良好的課改氛圍。
3、個案研討與經驗推廣相結合。
4、過程的追蹤與信息的綜合、反饋、總結相結合。
5、立足本土與外出學習相結合。
實踐證明小學三年級“分層調控,異步發展”數學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將分層次教學推廣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能力和水平進行有差異的教學,達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學習到有用的數學,達到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漢瀾.教育評價學 [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2]吳鋼.現代教育評價基礎[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3]黎世法.異步教育學[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
[4]《教育研究》2014年《新課改背景下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索》.
[5]《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激情與思想:我永遠的追求》.
[6]《課程·教材·教法》2014年《構建“1+X課程”,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