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初中生存在學習困難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教師針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具體原因具體分析,找準產生學習困難的真正原因,才能有針對性的采取有效的策略來轉化這種現狀,幫助農村學困生恢復到正常的學習狀態中,從而努力克服自身心理障礙,健康茁壯成長,成為于社會有用之才。
關鍵詞:農村中學;學困生;心理問題分析;轉化策略
每個學校每個班級總會存在個別學困生,學生學習困難既是教師面對的普遍問題,又是教師面臨的挑戰,如何轉化學困生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亟待解決。當務之急是對學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把準脈對癥下藥,才能起到療效顯著的效果。以下對農村初中學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學困生心理問題的轉化策略
一、學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農村初中生接受的都是同等教育,大部分學生學習情況正常,僅有小部分學生存在學習困難的現象,同樣的教師和教學為何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由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和學生自身因素造成,以下針對不同因素引起的學困生心理問題進行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
(1)來自社會的不良影響。當前是信息時代,每天海量的信息真假難辨,良莠不分,農村初中生尚處于三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過程中,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極易受不良社會風氣所影響,價值取向發生偏移,覺得讀再多的書也不如會掙錢重要,形成了愛慕虛榮,不思進取的思想觀念,對學習感覺厭煩,不愿付出努力。
(2)來自學校的壓力。由于學困生存在學習困難、學習成績差等現象,個別教師覺得他們拖了班級的后腿,影響自己的教學業績,對學困生區別對待,極易引發師生間的矛盾和沖突,導致學困生破罐子破摔,走向更為糟糕的境地。
(3)來自家庭的影響。農村學生尤其是留守學生,從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家庭教育缺失,有些學生雖然不是留守學生,但父母由于文化程度水平有限,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動輒呵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極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與家長對著干,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還有一部分家長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家庭經濟條件不錯,認為自己沒讀多少書也一樣能掙大錢,對孩子過份嬌慣,孩子愛不愛讀書覺得無關緊要,在這種錯誤觀念影響下,學生不思上進,追求物質享受,形成了攀比、好面子的不良思想,對學習提不起興趣。
2.內部因素
由于當今初中生大多為家中的獨生子女,平時全家圍繞孩子一人轉,養成了他們唯我獨尊、自私自利、貪圖享受、缺乏理想、受不得批評等性格缺點,對自己不能嚴格要求,對學習更沒有過高追求,存在著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
3.學生自身因素
學困生由于存在學習困難、成績落后等原因,極易產生自卑心理,對自己的自我評價也過低,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別人,缺乏自信,而同學對他們的疏遠和敬而遠之,更加劇了他們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方面對自己目前的現狀耿耿于懷,一方面又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眼光和評價,在這樣的雙重夾擊下,心理上存在嚴重的挫敗感,從而形成消極對待學習的態度。
二、探討學困生心理問題的轉化策略
1.用心關愛學困生,用愛感化學困生
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應對學困生付出比其他學生更多的愛心和精力,放下教師的師道尊嚴,與他們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用愛感化他們、打動他們,不放棄不言敗,從而讓學困生感受到教師的一片關懷,以及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而不是因為自己學習困難成績差被老師另眼相看和不公平對待。當學困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愛心后,才會解開心結,敞開自己的心扉與教師交朋友。這樣當他們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教師求助。此外,教師還應對學困生的家庭情況及其在家中的表現情況進行了解,以便對其心理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和考慮,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轉化計劃。總之,時時處處以教師的關愛去感染學困生,幫助和引領他們逐步脫困,走上學習的坦途。
2.激勵學困生重拾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學困生要想達到脫困的目的,首先要讓他們重拾自信心,有了自信心才能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因此教師應激勵他們,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以及對學習的畏難心理,而自卑和畏難心理的消除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迅速見效的,需要教師積極主動的去接近他們,與他們交朋友,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同時發動班級優秀學生與他們進行一對一的幫扶,讓其感受到來自教師和班級大家庭的溫暖[3]。當學困生取得一點小小的進步時,教師應能及時發現、適時贊揚和鼓勵,讓其感受到成功的自豪,從而重拾自信心。此外,教師還應幫助學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讓他們明白學習是為了什么,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為了自己今后的更好發展,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人,從而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繼而產生學習的動力,積極克服各種負面心理,控制和約束自己的不良學習習慣和行為,嚴格要求自己,取得不斷的進步。
3.建立良好的家校互通關系,形成教育合力
學生的學習僅僅依賴學校和教師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得到來自學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教師應主動與學困生家長建立家校合作互通的關系,雙方就學困生的學習情況、在校表現、在家表現等情況進行溝通交流,通過雙方的反饋及交流,及時發現學困生思想上的變化、心理上的障礙、學習上的困難,以便教師開具對應的處方,對癥治療。此外,教師還可利用家長會、學校開放日等時機,向家長宣傳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也可讓優秀學生家長講述育兒心得,家長之間相互交流取經。通過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學困生脫困。
綜上所述,學困生是一個特殊的值得關注的群體,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愛心和包容心,幫助他們早日脫困回歸正常的學習狀態,而這一轉化不是一躑而就的,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農村初中學困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楊慎鋒,張美娟,王蓓,牛艷麗.農村初中學困生轉化中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新通信,2018,20(04):200.
[2]覃云周.基于分層教學的農村初中學困生轉化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232.
[3]馬汝菊,高云鵬.淺析對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34+37.
作者簡介
農世杰(1972—),男,壯族,廣西德保,大專,一級教師,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