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作為語言類的學科,在文化傳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日常的課程體系要求,滲透傳統文化知識,能夠提升學生的基礎文化素養,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重要方式。本文從當下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滲透傳統文化的作用與意義,進而提出了一些關于實際教學方面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儒學思想
引言:漢語是我們中國人的母語,而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更肩負著傳承文化教育的使命。而就目前狀況來看,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者普遍忽視對古文化知識的滲透,相反,對教材中的內容要更加重視。對此,教育者應積極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要以身作則的影響學生,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探知興趣,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關于滲透傳統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者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不高
當下時代的教育者多數來自于師范類學校,在其受教育的過程中也頗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故自身對傳統文化意識的淡薄,也使諸多教育者在滲透傳統文化時,不能夠深入的去闡述傳統文化的內涵,一些傳統文化的教學也流于形式,缺乏內涵與意義。通常來說,教育者利用工具書,對傳統文化在形式上的含義予以講述以后,呈現出重點感差、章法性弱的缺陷,這樣的教學實踐不僅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還會使學生存在課程安排上的壓力。而現代教育中,由于教學關系的客觀限制,部分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并不集中,教育者若不能以深厚的文化功底為學生帶來興趣培養,那么也就必然會阻礙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
(二)教學形式上未得到良好的創新
教育者在選用教學方法時,也要根據學生的興趣與需求來進行課堂設計,而一些不合理、不科學的教育形式,也會使課堂內容不夠深入,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流于表面,且就實際教學來說,我國大部分的語文課堂,關于傳統文化的滲透也只是階段性的,并不能做到長久有效的持續性滲透。關于傳統文化的教學要與傳統教學模式所區分開,所適用的教學方法也許特殊的設計,減少刻意與生硬感,才是“滲透”的精髓所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課堂的氛圍,才能顯著提升教學效果。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關于滲透傳統文化的實際作用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適當的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我國古典名著中有許多關于為人處世的書籍,對人生哲理的闡述可謂是“如獲甘霖”。如《菜根譚》、《曾國藩家書》、《顏氏家訓》等,都能夠幫助中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古人講求“一寸光陰一寸金”,也講求“三更燈火五更雞”,這對于正處于讀書黃金時期的中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書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認知世界,陶冶身心與情操。閱讀古典名著對于學生自身的語文基礎素養也能夠起到提升作用,傳統文化在語言的表述上,呈現出文言文的特色,而中學時期的語文教育剛剛接觸文言文方面的知識,閱讀古典名著,熟悉文言文語言風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所謂的語文基礎素養,也就是漢語語言方面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這對于學生各階段的語文學習都是能夠起到巨大幫助的。我國的文化發展與悠久的歷史是密切相關的,從古至今幾千年的愛國主義,延續著中國人的血液在不斷的生長著,而傳統文化正是愛國情懷的具體表現。學生通過了解傳統文化,也在潛移默化的接受著愛國主義的教育,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將發揚民族精神。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將傳統文化與日常教學內容相結合
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要注重“滲透”二字,一味的強調傳統文化,也會導致現有教學內容的弱化,故把握滲透的分寸與力度,將是教育者首先應考慮的問題。從傳統文化中挑選趣味性更強的部分加入教學內容中,能夠更為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我國的民俗文化,各類傳統節日等,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使學生預先了解有關于傳統節日的有關內容,在課堂中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或做一些簡短的演講。這樣的課堂設計既引起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又使學生具備了學習的動力。透過對傳統文化的滲透,還可以找出傳統文化內容部分與教學內容的關聯點,進行課堂內容的引入,其教學效果要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好。
(二)改進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指導教師應不斷的對課堂的教學方法進行探索,一些經驗較為豐富的教師容易受經驗的束縛,對先進的教學方法反而不愿意實踐和使用,那么就會造成課堂教學水平停滯不前。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應善于汲取新形式的教學方法,不斷的對方法進行研究和實踐,才能推動教學的進步,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并不能夠滿足當下時代的教育需求,且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適當的方法對教材知識加以融合,故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形式,也成為教育者的首要任務。如“依次總結”的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姓名排序,每節課堂中隨機抽取一名學生作出本堂的“學習代表”,用一百字或兩百字的簡短語言對本堂課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概述與總結,而這些總結的過程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利用多媒體使課堂形象化
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指導教師可選擇多種教學模式,如多媒體教學形式,以計算機和投影儀為媒介,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課堂,通過短視頻或PPT等形式,將傳統文化內容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耳目一新,增加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與交流。傳統文化作為興趣感更強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放松學生的壓力情緒,才能有效的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目標。
結束語:在中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要基于現代的教學理念之上,且對于教學方式的選擇,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課堂內容。而教師作為教育的引導者,要切實做好課堂設計,將教學內容合理的安排清楚,并且要使傳統文化的滲透服務于日常教學內容,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基礎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史艷霞.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113-114.
[2]王虹.淺談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漢字文化,2018(15):71.
[3]牛紅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對策[J].學周刊,2019(24):58.
[4]賈丹.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淺談[J].才智,2019(19):174.
作者簡介:冉志君(1967一)男,漢族,甘肅白銀平川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高級)。研究方向:中學語文,甘肅白銀平川樂雅學校,郵編:7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