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軍
摘 要:節奏作為音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音樂的基本組成,也是形成音樂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小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其中的節奏訓練相當重要,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年齡以及學段的要求,通過對音樂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理解節拍之于音樂的重要作用,同時通過培養讓學生能夠準確的通過節拍發現其中的節奏感,包括其中鮮明而又靈敏的音色音準以及豐富的情感表達、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等音樂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節奏感;訓練
對小學生音樂節奏感的培養是小學音樂教育的課題之一。而音樂本身的學習,不僅僅可以舒緩平時候學習的壓力,提高對音樂的審美,豐富自身的綜合素質之外,同時在課堂中,教師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內心樂感和節奏感也同樣十分重要。
興趣入手,培養學生節奏感知力
對于平時候小學音樂老師對于小學生的音樂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從興趣入手,興趣是激活學生對于音樂的最根本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從一些學生們所喜愛的音樂中,引導學生通過游戲發現其中的節奏并模仿其中的節奏,然后利用自身身體的感知和理解,通過自己對物體發出聲響來模仿音樂中的節奏,從而提高學生的樂感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的學習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知能力。
關注聆聽,有效體驗節奏的多元性
音樂能夠被人們所感知依靠的是人們的聽力,而對于人們的聽覺能力的培養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功,教師對于小學生的教學當中,需要將學生帶入到大自然中,昂人們發現大自然中最原始的聲音,對這些聲音進行感知從而進行模仿,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聲樂器材的選擇來用替代自己在大自然中發現的聲音,讓小學生加強對音樂的學習,激發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在課堂中也可以在其中進行情景的創設,通過由淺入深的方式,將一些規律性較強的節奏進行示范,讓學生哦通過聆聽比較其中的不通電,鼓勵學生發現不同聲音的節奏之間的聯系能力。
結合朗誦,加強學生節奏的認知能力
其實對于音樂而言,和文字的朗讀之間是有一定的聯系的,對于小學音樂素養的提高,可以先對小學生自身對于語文文本進行朗讀,在學習歌曲之間,讓學生發現在對語文文本朗讀的時候發現其中需要停頓和連貫的地方,當學生對語言節奏有所掌握之后再進行音樂的節奏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理解能力,掌握其中的技巧也更加容易。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通弄過過對音符的時值和歌詞進行結合,知道學生通過固定的節奏朗誦歌曲內容。
創新節拍,強化學生節奏型訓練
對于音樂而言,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從基礎開始,而音樂的基礎是節拍,其中包括了兩拍,一強一弱不均勻的出現,還有一個就是三排,一強兩弱不均勻的出現,對于這兩種拍子,可以對學生進行組合,來對這兩種基礎節拍進行結合,而對于節拍感的訓練也是從這樣的練習開始著手的。而對于節拍的形成,也需要對其中的節拍進行混合形成混合篇等等,最后對學生不同節拍進行指導之后對不同弄節拍所表達的情感意境,讓學生對其進行體會。
轉變方式,融合打擊樂節奏訓練
許多教師在進行節奏感的訓練的時候,一般是通弄過過對手巴掌拍節拍或者跺腳的方式進行對節拍的理解,從中訓練自己的節奏感,但是對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會厭煩,對這樣枯燥無味的學習很容易失去興趣,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首先需要對學生學習節拍的器材進行有效的替換,譬如很多樂器就很容易引發學生對其的興趣,三角鐵、響板、木魚、沙錘、碰鈴等,而且對于其中在進行肢體動作的時候動作幅度不會太大,可以讓學生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打擊樂器中,如此也實現了教學目的,提高了對音符時值的理解和記憶。
巧妙示范,提升學生的節奏審美能力
對于學生而言,很多家庭在學生入學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很多對于音樂的訓練,多以對于部分家庭生活較為富足的學生而言,自身的音樂素養較其他同學也較高,因此,教師可以邀請自身已經有一定的演奏能力的學生進行課堂中的演奏,同時讓學生對其中所隱藏的節奏進行感知,通過對不同樂器表演,讓學生對其中的樂器和表演的曲目進行點評和賞析,提高學生自身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而且教師對于學生的示范作用也十分重要 ,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當中的奧秘和聯系,更多的可以提升學生的節奏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結語:音樂對于人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音樂的美是這個世界中最動聽的音樂,對于學生節奏感的培養是學習音樂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對于小學時期音樂基礎的學習尤為重要,對于人們而言,具有良好音樂素養的人在審美以及個人情操方面都會有不俗的表現,因此,對于小學音樂教師而言,對于音樂教學方式的積極探索,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充分體現音樂的意義和作用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湯盧. 芻議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思路[J]. 北方音樂, 2014(14):133-134.
[2]朱慧榮. 讓音樂撥動孩子的心弦——小學音樂童聲合唱教學的新思路[J]. 新課程導學, 2015(25):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