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娟
摘 要:生態美學是伴隨近些年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而進入化學課堂之中的,能夠促進化學知識講解結構的優化,實現高效化學課程的生成。而在當前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能夠借助現代媒體、教學內容,以及合作活動,促進生態美學的滲透,提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生態美學;初中化學;現代媒體;合作
從廣義上來說,生態美學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對哲學、美學以及生態學等多種學科的突破,對初中化學課程的開展也具有指導意義。那么在當前初中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優化課程教學的策略,才能夠落實生態美學在課堂中的滲透,提升化學課程的講解效果呢?
一、利用現代媒體,刺激學生感官
教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教學形式的變革,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勢也呈現信息化和智能化。在該趨勢下開展初中化學課程的講解工作,教師也應當積極應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優化教學的形式,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而多媒體也是一種常見的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中的圖片、文字、聲像等多種形式,將化學知識立體、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感知自然界中的形式美,從而感受化學課程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水的凈化》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知識的講解。從教材中的內容安排來看,“純水的分類”“吸附、沉淀等凈水的方法”等教學的主要內容,在課堂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當中的flash動畫模擬水凈化時的流程,能夠讓學生在動態、直觀的情境中,得到感官的刺激,從而更直接認知到與水凈化有關的化學知識,提高學習的效果。同時,多媒體技術的知識講解形式,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現代教育形式的美感,促進學生體會生態美學。
顯而易見,在當前初中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感官的刺激,從而讓學生體會教學中的形式美感,實現生態美學的有效滲透。
二、基于教學內容,體會平衡美感
在生態美學當中指出了“平衡美”的概念,認為社會上存在的事物都是相互平衡的,一種事物的消逝對應著另一種事物的產生。而在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助教學的內容,向學生進行平衡美的滲透,讓學生在深化對化學基礎理論認知的同時,能夠感受到生態美學的內涵,促進自身認同平衡美的存在。
例如,在《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教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平衡美的滲透。在“質量守恒定律”當中強調了“質量”的守恒,認為參與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與反應后生成物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其中直接展現了“平衡美”的內涵。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學生講述“質量守恒定律”的基礎內容,讓學生從理論上初步認識質量守恒定律。隨后,教師借助一氧化碳與氧氣反應、碳與氧氣反應等化學反應方程式,讓學生從實踐出發,進一步感受質量守恒定律,提高學習的效果。同時,在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中,學生也能夠逐步意識到其中的平衡美,從而落實生態美學的要求。
不難看出,在讓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中,教師能夠利用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感知平衡美,從而提高生態美學在化學課堂中的滲透效果。
三、基于合作活動,創建和諧美感
在生態系統中存在植物、動物等多種生物,不同種類生物之間的和諧共生造成了現在的自然界,而基于生態學下產生的生態美學,也指出了和諧美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在對學生講解化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突出學生的本位,構建課堂的和諧氛圍,讓學生在相對自由、活躍的課堂中,發揮自身的學習價值,不斷提升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日常教學經驗,將學生按照化學素養的差異進行層級的劃分。隨后,教師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中既有化學素養較高的學生,也有化學素養一般和較差的學生。之后,教師讓學生以安排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開展本節課化學知識的學習,并讓小組中學生發揮自身的價值,自主進行互助和知識的拆分講解,促進課堂和諧氛圍的建構,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認知的效果。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能夠借助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創建課堂的和諧氛圍,促進生態美學中和諧美的滲透。
總而言之,生態美學的教育理念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具有積極價值。但是,真正地落實生態美學的要求,促進化學知識的教學卻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在之后開展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化學教材當中的知識,結合學生的化學知識認知結構以及生態美學的理念要求,創新生態美學下化學課程的教學體系,從而逐步提高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鼎生.生態美學的升級與完形[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5(01):36-40.
[2]徐志華.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作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6(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