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芳儉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主要是以語文教學內容為依托培養學生的精神品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促進語文學科教學作用的充分發揮。農村小學教學理念和方法上都相對滯后,學困生轉化問題成為教學工作者主要的教學任務。本研究以中年級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為例,分析提升學困生核心素養的幾點方法,旨在促進農村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活動有效性提升。
關鍵詞:農村小學;中年級;學困生;語文素養
引言:
進入中高年級學習的學生,在語文學科上也開始顯得吃力,學困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在教學思路上的問題。學困生作為農村小學語文學習中的 “弱勢群體”,如果不及時解決這部分學生的問題,則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作為教學工作者,我們應該找準根源,對癥下藥,激發學困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為語文素養培養奠定基礎。
一、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量
在農村的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高、語文素養不高,這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中年級的學困生缺乏語文的閱讀量,只有增加學困生的語文閱讀量,學生才會在不斷的閱讀過程中提高語文的語感,從而在閱讀中不斷地養成一些基本的語文素養[1]。例如在《亡羊補牢》這一課中,我會引導學困生去發現這個寓言故事中蘊含的道理,然后教導學生要做一個及時改正的好孩子。為能夠提高農村學困生對寓言故事蘊含道理的分析領悟能力,我會有意識地教導學困生擴大語文的閱讀量,選取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供學困生閱讀,例如《農夫與蛇》、《畫蛇添足》、《拔苗助長》等寓言故事,同時我也會和中年級的學困生一起進行故事閱讀,做到陪伴閱讀的效果。在共同閱讀的過程中,為能夠保證學困生的閱讀效率,我會在旁邊起引導的作用,給學困生指出哪些是重點的句子,應該如何從重點字詞句中去發掘寓言的道理。通過擴充學困生的閱讀量的教學方法后,學困生的閱讀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提高,閱讀能力提高之后,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加強,自然而然語文的素養也會得到良好的培養。
二、深入挖掘教材,設計趣味內容
學困生轉化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學困生逐步對學科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夠進一步實現培養其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盡管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作出相應地方調整,但這并不影響傳統的教學目標實現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依托教材,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結合教學目標選擇具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趣味性[2]?;谛抡n程改革要求,我們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過程中,除了要指導學生掌握文章中生字、生詞等基礎知識,還應該自主開展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情感內涵,結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趣味性課堂。例如,在教學《裝滿昆蟲的口袋》時,我就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一些昆蟲標本,引導學生觀察,結合觀察結果,返回學習課文內容,通過文章生動、細致的描寫,突出法布爾對昆蟲的興趣和喜愛。同時,我們要讓學生也獲得對自然事物的真實體驗,并受到文章內容的情感熏陶,提升學生的文字理解和領悟能力。
三、在生活教學模式下提高學生語文的素養
語文知識其實是無處不在、隨時可見的,在農村的語文教育中,語文教師需要給學困生灌輸語文就是生活的學習思想,如果學困生懂得從生活中發現語文知識,那么學困生的語文素養就會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提高[3]。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困生多去發現身邊的語文,在領悟和體驗生活中提高語文的素養。如在開展《山城的霧》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會引導中年級的學困生從生活中去發現霧的美。我引導農村的學生在早晨去看看山里的霧,從而讓他們感受到霧的美,當學困生對霧有自己的理解之后,學生在學習這一課時就會有更深、更親切的感觸。這樣從生活中發現語文知識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困生提高對語文學科的喜愛程度,積極體驗生活的同時也能夠學習好語文的知識。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是提高學困生語文學習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
四、利用提問引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提問引導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思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是指導學困生主動、探索學習的關鍵方法。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的時候還存在一些方法和思路上的問題,不能突出重難點就是其中一個 [4]。因此當前農村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立足學困生轉化需求,合理設計提問內容,如在學習《長城》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試著找找關鍵句子:“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然后設計提問:“為什么龍城被稱為是奇跡?”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了解到:“當時條件如此艱苦,環境如此惡劣,人們靠肩膀和雙手建成了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的修建更是凝聚了人們的血汗和智慧,這就是奇跡?!睂W生通過讀書、思考、討論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設計問題。
結束語:
綜上,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目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小學課程教學工作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指導作用,不斷強化自身的素質提升,并積極學習新課程教育理念,轉變教學觀念,利用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合理滲透審美、價值觀和情感教育,提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促進教學策略的多元化發展,提升學科教學針對性,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本研究以中年級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為例,分析提升學困生核心素養的幾點方法,旨在促進農村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活動有效性提升。
參考文獻:
[1]梁曉紅,張慧麗.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4,22(02):110-111,115-116.
[2]陳惠娟,李夢琪.小學四年級語文學困生良好閱讀習慣培養研究[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4,22(02):205-206,210-211.
[3]蔡永忠,張慧琪.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中對“學困生”激勵性評價的現狀分析[J].讀與寫,2014,10(19):1158-1159,1162-1163.
[4]居付娟,孫耀,劉興斌.新時期下小學語文教學提問策略探析[J].新課程·中旬,2014,32(12):1250-1252,257-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