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秀娟
摘 要:高中自然地理的學習對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具有積極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部及一線教師越來越關注高中自然地理的高效教學,并不斷研究高效教學的相關經驗。在高中自然地理知識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合作活動的開展、探究問題的提出以及思維導圖的應用等多種策略,促進自然地理知識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自然地理;合作;問題;思維導圖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等內容。高效地理課堂的構建既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著手,也要考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多角度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由教師的轉變帶動學生的高效學習。那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如何進行教學策略的優化,實現高效課堂的生成呢?
一、開展合作活動
如何突破傳統滯后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由被動消極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積極的學習?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安排合作活動,利于激發學生思考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提升學生間的合作能力。但是,目前課堂中的合作活動學習缺乏探究意義,過于形式化。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思想的獨立的個體,有著自身獨有的智力發育方向和發育的水平,同時學生自身的家庭背景,以及學習經歷差異,造成學生在面對同樣的自然地理知識時,所呈現出的知識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能力不同,進行組員的合理安排,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交流和互動中,完成對自然地理知識的認知,提高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活動的優化,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學生講述黃赤交角引起的晝夜長短等知識,讓學生從理論上理解本節課的知識。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以及學生的地理素養,對學生進行層級的劃分,并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學生對黃赤交角引起的晝夜長短、正午太陽的高度變化規律等知識的認知呈現差異化的分層。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安排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進行本節課的學習,并讓小組中地理素養較高的學生,帶動小組的節奏,同時給予組內其他學生幫助,使得學生在深入交流后,能夠提高對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等本節課地理知識的認知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顯而易見,在開展高中地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進行合作學習活動的優化,能夠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在差異化水平的交流中,逐步提高學習的效果。
二、提出探究問題
在傳統意義上,問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的交流渠道,教師可以基于教學的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從而檢驗學生對基礎地理知識的認知效果,并結合學生的回答獲得教學反饋,更好地進行其余地理知識的講解。而在高效課堂的教育理念下開展地理知識的講解工作,教師也可以借助問題為媒介,進行課堂探究情境的構建,讓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索和分析中,逐步提高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在探究問題答案的同時,完成對地理知識的認知,從而構建高效地理課堂。
例如,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問題,促進地理知識的講解。從教材中的內容安排來看,本節課主要講解的地理知識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等,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境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從而明確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等,基于上述內容,教師向學生提出“太陽能在各要素當中是如何進行傳遞呢?水在各要素中又是怎樣流傳的呢?”“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什么樣的新功能呢?”等問題,促進課堂探究情境的構建,讓學生在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中,能夠逐步認知到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有關知識,從而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不難看出,在引導學生進行高中地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能夠以問題為工具,促進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探究和分析問題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實現高效地理課堂的生成。
三、利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思維可視化的工具,能夠將原本散亂的知識點,以直觀框圖的形式進行展示,從而促進學生構建整體知識體系,提高對知識的認知效果。在高中自然地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以思維導圖為工具,對碎片化地理知識進行整理,從而幫助學生構建整體的自然地理知識網絡結構,進一步完善高中地理知識體系。同時,與傳統地理課堂的教學形式相比,在對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教學,能夠強化學生在地理課堂的參與性和實踐性,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
例如,在《大氣圈與天氣、氣候》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促進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在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從“大氣圈”的中心詞出發,延伸出“大氣的熱力作用”的支路,在其后再依次延伸,形成“大氣運動”“大氣環流”“天氣與氣候”的串聯結構。隨后在“大氣的熱力作用”上延伸出“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等支路,在“大氣運動”上延伸出“水平運動”“熱力環流”等支路,在“大氣環流”上延伸出“三圈環流”“季風環流”等支路;在“天氣與氣候”上延伸出“類型特征與分布”“判讀方法”“影響因素”“天氣系統”等支路。在構建思維導圖后,學生能夠形成大氣圈與天氣、氣候的整體知識結構,從而形成地理知識體系,提高對本節課地理知識的認知效果。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總而言之,優化自然地理課堂的教學形式,促進高效自然地理課堂的生成,并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在高中自然地理知識的講解中,教師應當著重分析教材中自然地理知識特點,結合不同學生的地理認知結構,不斷創新地理課堂的教學策略,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應用,從而完整地構建自然地理知識教學的體系,逐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趙偉偉. 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提問的設計策略[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2]盛鑫.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