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新時代對英語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這也意味著現代高中英語教育應擯棄過去以知識傳授、英語技能練習為主的應試型教學,轉而培養具備英語學習核心素養及特定思維特征的高質量人才。本文以文章“The Renaissance Reading and Writing”為例,結合教材活動,闡述了如何在教學中滲透英語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形成相應的核心品質。
關鍵詞:高中英語;核心素養;思維品質
引言:新課改為高中英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滿足于培養應試型人才,轉而側重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內化及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思維品質的體現。
一、新課改下高中英語的核心素養
隨著多元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以應試為主的高中英語教育已不能再滿足時代的要求,對新時代高中生英語學習的要求不再只是簡單地掌握詞匯與語法知識,而是能通過英語提升內在,內化自身的思維品質。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課改提出了高中英語教學的四大核心素養,即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以及學習能力[1]。其中,語言能力和文化品格指的是學生對文章的把握程度和對文章背景知識的了解程度,二者皆可以通過改變教學方式獲得較大提升。相較于前兩者而言,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內化則較為困難,學習能力包含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等方面,與學生自身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有著莫大的聯系,在短時間內無法獲得較大提升;思維品質則更為抽象,指的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思維特征的展現,教師需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及創造思維。
二、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研究
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在英語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形成獨特的思維特征,教師應立足于教材,從改變教學方式入手,逐步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內化英語知識,以外研版教材文章“The Renaissance Reading and Writing”為例:
(一)拓展背景知識,提升人文素養
語言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學習他國文化的精髓,讓英語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在教材文章中,曾明確涉及到關于文藝復興的建筑特征、藝術家梵高等典型的人文知識,教師在授課時應適當地對背景知識進行補充,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例如,文中在“Saturday”部分著重敘述了梵高生平的主要事跡及他的作品,作者還發出了“I thought Van Gogh was the greast painter in history”的贊嘆。教師在授課時可適當插入一些梵高的生平事跡,如梵高的作品在生前并不被眾人接受,他本人僅在去世前八年才在繪畫界嶄露頭角,以及梵高的作品都洋溢著一股極強的悲觀與個性主義,為后世的抽象繪畫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等。通過擴充人文知識,幫助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對梵高進行評價,理解文章蘊涵的深意。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向學生展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圖片,再結合文章中的描述,幫助學生跳脫課本上枯燥的英文詞匯,在腦海中構建詞匯的立體形象,幫助學生理解與識記詞匯的釋義。
(二)問題導入文章,引發深層思考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文章大意的技巧即為問題導入。通過設置一些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規律地進行閱讀,不僅可以幫助節省閱讀時間,還能在閱讀時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外研版教材很好地滲透了這一教學思想,在每一單元文章的末尾都會設置與文章主題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并能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教師在教學時,完全可以利用教材優勢,將問題設置在預習環節,培養學生養成問題導入閱讀文章的思維習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例如,本課中的文章末尾問題“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about Van Gogh’s art?”旨在引導學生學會把握文章的核心詞匯,透過核心詞匯把握文章大意,此時教師還可穿插對核心詞匯的講解與擴充,幫助學生加深詞匯在腦海中的記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適當進行問題的補充,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設置更高難度的問題,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如在本問題的基礎上設置“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about Van Gogh?”,要求學生不僅在文中尋找答案,還要通過對文章的理解進行思考,并能用自己的話語進行總結,理解作者深意,升華思維方式,同時能進行相應的口語鍛煉。
(三)讀后歸納總結,培養邏輯思維
文章閱讀后的總結與歸納相當于二次創造,即在原作者文章的基礎上加入自身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同時,每一篇文章的結構都富有邏輯性,值得尚處于英語學習初級階段的高中生模仿和學習[2]。本文運用了片段式的文章結構,采用了日記的形式,圍繞每一天的所見所聞展開敘述,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向讀者傳遞訊息與文化內涵,富有極強的邏輯性。教師在授課時應引導學生體會、學習文章的寫作結構,對文章分段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片段的核心詞匯與中心大意,將文章大意通過一句話或簡單的詞匯表達出來。為了幫助學生對文章大意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可以采取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將“Activity 3”和“Activity 4”的活動結合起來,要求學生聯系“Activity4”的圖片,用盡量精簡的語言為自己的好友寫一份明信片。在課后,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結構,教師還可以設置相關主題的作文供學生練習,做到學以致用。
三、結束語
新課改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四大核心素養,其中,思維品質最為抽象,對學生而言,提升的難度也最大。然而,教師并不能因此望而卻步,忽略了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而應在困難中砥礪前行,利用好教材,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將英語學習的核心素養滲透于日常的英語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形成富有邏輯性、批判性及創造性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胡江川. 關注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英語閱讀課課例評析——以一節高中英語課為例[J]. 學苑教育, 2017(23):53-53.
[2]邵惠科.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英文閱讀效能提升實踐[J]. 學苑教育, 2018(2):56-56.
作者簡介:熊友林 ,男 ,1972-09, 漢,中小學高級職稱,大本,成都市新都區第二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